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五一”假期多地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打烊” 劳动者们用奉献书写担当

文 / 小亚 2025-05-03 08:00:50 来源:亚汇网

  这个“五一”假期,还有很多工程建设者坚守岗位,全力以赴推进重大项目加速建设。5月2日,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三峡集团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顺利完成转子吊装,标志着我国单机容量最大抽水蓄能机组开始进入总装阶段。

  抽水蓄能电站作为电力系统重要调节电源和大规模储能方式,被形象称为电网“充电宝”。位于浙江天台的抽水蓄能电站由上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等组成,共安装4台单机容量425兆瓦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这次吊装的机组转子直径约5米、重481吨,不仅是机组的核心部件之一,也是机组安装过程中吊装重量最大的部件。吊装过程中,巨大的转子在两台桥机的联合抬吊下,历时一个多小时,水平移动约120多米后,最终安全、平稳、精准落入指定位置。

  天台抽水蓄能电站安装的425兆瓦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机组不仅各项技术指标国际领先,还开发应用了3D打印铸造、数控加工、焊装等多项关键技术,是我国抽水蓄能机组迈向高端化的标志性成果。

  三峡集团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负责人景茂贵称:“为确保今年年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五一”期间,浙江天台抽蓄电站2200多人坚守现场,推进工程建设,目前工程总进度已完成约70%。”

  天台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700兆瓦,建成后将主要服务于浙江电网,可为华东电网提供灵活调度能力,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提高电网运行安全稳定,预计每年为电网提供17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相当于160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

  江苏南通:海太长江隧道正在进行“穿江作业”

  5月2日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这个假期里,多地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停工。建设者们坚守岗位、干劲十足,抢抓施工进度,确保项目加速推进。

  海太长江隧道位于江苏省长江入海口区域,它横穿江底,连接起江苏南通海门与苏州太仓。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其中盾构隧道段长9315米,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现在,工程正在稳步推进,施工情况如何?我们马上来连线总台记者唐高林。

  记者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江苏南通海门区境内,位于长江江底之下,距离地面有30多米深。这个“五一”,有300多名工人持续奋战在隧道施工一线,全力确保施工进度安全有序推进。在记者现在的这个点位,并没有很多施工人员。其实,这里掘进主要是靠这台“江海号”盾构机。它于今年4月9日正式开启穿江作业,经过20多天的推进,现在已掘进到200米,目前以每天10米的速度稳步向前推进。现场,我们还能听到盾构机掘进发出的轰鸣声。

  在现场,记者切实的感受就是“江海号”盾构机是一个庞然大物。它的直径达到了16.64米,大约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此时此刻,记者正身处这台盾构机的“肚子里”。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整个盾构机的外观,先来看一个模型。它主要由前端的刀盘、中间的盾体以及后端的配套设备组成。“江海号”盾构机不仅体型巨大,还搭载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首创技术。

  就拿它最前端可转动的刀盘来说,上面共安装了274把特制的刀具,每一把刀具都如同这个“钢铁巨兽”锋利的牙齿,轻松撕裂前方的泥土和沙石。当然,在持续作业过程中,刀具也会产生磨损。如果磨损的刀具得不到及时更换或修复,会导致整个刀盘受力不均,进而会导致隧道可能偏离既定方向。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看刀盘中间这个黄色的部分,这其实是一个智能监测设备。每当刀具磨损严重时,相关数据就会通过它传输到后台,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知晓并安排替换,从而保障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江海号”盾构机的助力,目前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得以安全高效地建设。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是隧道建设完成后的横截面示意图。隧道整体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最上面是烟道层,中间是行车道,下面依次是管线廊道、疏散通道以及逃生楼梯间。也就是说,如果在隧道中间发生安全事故,人员可以迅速通过逃生楼梯间到达下层的疏散区域,乘坐救援车辆快速撤离隧道。这是国内首创的救援车专门通道设计。据工作人员介绍,海太长江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标准,设计时速为100公里,预计在2028年基本建成。建成后,车辆过江仅需10分钟,从海门这里出发,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上海市中心。可以说,海太长江隧道的建设对于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两岸城市群的跨江融合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西:昌江航道提升工程 百名建设者坚守岗位

  “五一”假期,江西景德镇的昌江航道提升工程——丽阳枢纽施工现场同样也是一派繁忙景象,作为水运“十四五”规划建设的Ⅲ级航道,工程项目全体建设者们坚守岗位,通过智慧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全力冲刺年度建设目标。此刻,总台记者易文韬正在现场,我们请他介绍一下工程的最新进展。

  记者现在正置身于江西景德镇昌江航道提升工程丽阳枢纽的施工现场。眼前,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设者们穿梭在各个作业点,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首先,记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下项目整体的情况,整个航道改造工程起点位于上饶市鄱阳县姚公渡,终点位于景德镇市吕蒙大桥,改造工程是于2024年10月份开工,整体工程预计在2028年底前建成。建成后,这条航道的年货运通过能力将超1500万吨。

  说到工程进度,最后一块围堰已经完成合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合龙后的收尾工作。这也意味着,目前丽阳枢纽工程的一期围堰已全面完成,船闸基础也已全面完工,现场正在进行船闸、泄水闸主体工程施工。记者看到,在围堰上有许多水平位移监测点,为了确保围堰的结构安全,在围堰上一共布设了44个监测点,通过后视点法对围堰水平位移测点进行定期观测。将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能准确掌握围堰表层土体的位移变化趋势,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可靠依据,让整个施工过程始终处于精细化管控之下。

  在昌江航道提升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智慧化管理与技术创新成为了工程顺利推进的有力“武器”。通过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以理解为给工程做“数字双胞胎”。用电脑建立一个三维立体模型,把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数字化,让施工像“拼积木”一样直观高效,实现了工程项目从传统的“纸上画图”变成“智能协作”。现在通过对这项技术的深度应用,丽阳枢纽在设计上优化了多项内容,累计节约投资超过1亿元,并优化了工期,有效提升了项目整体效益。

  安全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现场设置了22路4K高清摄像头,全方位覆盖施工作业区域,精准捕捉现场动态,构建起“预警—智能广播干预—人员追溯”的高效立体防控体系,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确保施工安全有序进行。从工程建设到智慧化管理,从技术创新到安全防控,昌江航道提升工程用“智慧”和“创新”书写着工程建设的新篇章。昌江航道提升工程建成后,将为江西乃至更大范围的水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运支撑。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