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1月9日电 当地时间8日上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伊朗袭击美军基地一事,在白宫发表全国讲话。一句“我们已准备好拥抱和平”,让媒体纷纷发问:“特朗普变了?”“美伊不打了?”“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英国《泰晤士报》8日以“特朗普和伊朗从危险的边缘走了回来——只是暂时”为题撰写社评,文章大致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眼下,美伊关系暂时缓和,不会再有进攻性军事行动;但从漫漫历史长河来看,美伊矛盾由来已久;特朗普对伊行为较为鲁莽,让美伊关系陷入危险。
关系暂时缓和
文章开篇先是提到,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7日晚间发布推文,并称,他似乎想要向世界确保,伊朗对两个美军基地的袭击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一切安好!”“到目前为止,都很好!”推文中这样写道。
随后,在当地时间8日上午的电视讲话中,特朗普又说,没有美国人在袭击中受伤,而伊朗政府“似乎已经解除戒备状态”。他还说,打算对伊朗实施更多的经济制裁。文章认为,很显然,这标志着,进攻性军事行动结束。
文章写道,“美国只能希望这是‘结束’。也许特朗普和伊朗政府已经通过‘秀肌肉’的方式让自己感到满意,也让彼此的人民看到,他们都不会容忍对方的挑衅,并且在爆发全面战争之前,阻止敌对行动升级。若是这样,那还真是一个好消息。”
“这一阶段的事件想必让美国非常紧张。”文章进一步指出,美国有权捍卫自己,免受那些可能伤害美国的人所带来的侵害,但它也必须通过对后果成熟而冷静的计算,来予以缓和的回应。特朗普显然没有这么做,相反地,他选择刺杀主权国家的高级军官,还为此自鸣得意。
矛盾由来已久
“美国和伊朗是怎么走到今天这地步的?”在《泰晤士报》看来,双方矛盾由来已久。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政变,推翻了伊朗民主选举的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Muhammad Mossadegh),并扶持巴列维家族上台,这为19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埋下导火索。自此以后,美国伊朗恶化,也为双方的关系定了基调。
最近一轮的紧张局势要从2018年5月说起,当时,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加强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在伊朗于霍尔木兹海峡扣押船只、美国向波斯湾派遣额外军力之时,双边关系迅速恶化。
2019年12月27日,驻扎在伊拉克的亲伊朗真主党民兵,袭击了该地一处美军基地,致使名叫纳雷斯·瓦利德·哈米德(Nawres Waleed Hamid)的美籍口译工作者身亡。接下来的一周里,美国对位于伊拉克和叙利亚的5个真主党驻点展开袭击,20多人丧生。再之后,就是这些民兵的同情者们冲向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特朗普下令刺杀苏莱马尼。
竞技要谨慎理性
“在激进的步伐、鲁莽的回应,以及不满的怨言升级之下,拥有危险军械库的政治领袖们陷入危险之中,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文章认为,“这次,我们可能躲过了一颗子弹,但必须认识到,总统个人的‘不稳定性’是危险的。”
“特朗普为什么展开空袭?”文章提到,他不仅刺杀了苏莱马尼,连伊拉克民兵组织指挥官阿布·迈赫迪·穆哈尼蒂斯(Abu Mahdi Muhandis)也在袭击中身亡,穆哈尼蒂斯的死可能在伊拉克引起比苏莱马尼更大的波澜。而正如特朗普对记者说的那样,这是为了阻止那些针对美国利益的、有计划的攻击,与此同时,也是报复。
文中最后总结道,实际上,要搞清特朗普政府的行动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后果,需要花好几年的时间。但是,在未发生战争的前提下,杀害主权国家的高级官员,(的确)是一项冒险的、在法律上值得怀疑的行动。“希望这次后果的严重性是最小的,也希望在未来美伊两国的竞技中,行动谨慎且理性,能够保护双方的利益,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暴力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