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消息面
4月29日美股盘前,拼多多涨近15.34%。
相关新闻消息
当年黄铮卸任拼多多CEO跑去当科学家后,拼多多整体的发展速度变得非常缓慢,公司市值更是蒸发将近200亿元。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中概股被做空
我们先说明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拼多多当年在美国纳斯克上市后成为了国内的中概股之一。但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很多中概股在美国都遭遇强行做空的命运。比如,爱奇艺、腾讯音乐等互联网上市公司均出现了市值蒸发的情况。
中概股在国外资本市场存在多个利益主体的不理解甚至敌视。
盛大游戏董事长陈天桥曾多次表示“美国资本市场不懂中国游戏”;而巨人网络总裁纪学锋也称:“美国和欧洲资本家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市场和企业。”
这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投资者对中概股的商业模式难以理解,中概股的业务都是在国内经营,国外投资者无法在生活中接触到,其中有文化的差异,也有中概股公司未能与投资者妥善沟通。
二是舆论监管的应对不足,在美国资本市场舆论监管是整个监管体系重要的一环,与舆论媒体沟通渠道不通畅导致小道负面消息层出不穷,经常被有心者利用,引发股价非常规起伏;三是做空者无中生有,中概股在历史上曾有过不诚信记录,曾被浑水等机构大肆做空牟利,导致国外投资者对中概股产生了偏见。
时至今日,因为投资者和舆论媒体的不理解,做空机构对中概股的打劫式做空依旧屡见不鲜。这也是为何近些年来我们会看到很多中概股在美国完成退市,企业进行私有化的原因。
对于拼多多的市值蒸发和国外机构对于中概股的做空有着直接关系。
二、互联网红利的消失
我们要清楚一个现实问题,早年间的拼多多可以迎来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和国内的下沉市场处在红利期有关。当时很多品牌的核心关注点一直是国内的一、二线城市,对于下沉市场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
而随着拼多多的成功,各大纷纷推出极速版,争夺下沉市场的用户。
尤其是国内的各种短视频平台,可谓说是已经在下沉市场完成了深入布局。现在在国内的农村地区,很多50多岁的大爷、大妈都是在拍视频、刷视频。试问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对用户的渗透率都已经这么高了,下沉市场还有什么流量红利呢?
而且这些短视频平台对下沉市场用户时间的抢占也是非常高的。
拼多多除了要和短视频平台竞争外,还必须要和一些电商平台进行竞争。
多方竞争之下,拼多多发展也属正常。试问下,即使黄铮没有卸任的话,他能改变国内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的现实吗?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平台在快速崛起,和公司管理者的决策有直接关系。
但我们也必须要认清楚一个现实,站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起来。事实上,不仅仅是拼多多发展缓慢、淘宝等电商均出现了这种问题。
三、平台自身的问题
除外部因素外,拼多多自身的问题也是导致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一,“社交+拼团”模式易于被模仿。不同于阿里巴巴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电商生态圈,京东“自营+平台+自建物流”稳固的电商行业巨头地位,拼多多主打的“社交+拼团”模式,利用熟人社交圈快速获取流量用户,迅速打开市场。
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易于被模仿,而且在应用平台上消费者就可以下单付款,交付方式则可以选择店铺或通过第三方支付。自从拼多多通过拼团方式发展起来以后,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很多互联网电商平台都在做拼团。
可我们想问大家一个现实的问题,拼团的价格真的低吗?恐怕未必吧。现在消费者对这种拼团的方式都已经疲劳,拼多多也没有自己的护城河。
其二,假货问题。对于拼多多假货问题,我们必须要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待。一方面,拼多多的确是缺乏监管问题,导致大家在拼多多上购买的商品出现假货横飞的情况。另一方面,难道说拼多多上的商家真的愿意卖假货吗?这还是和拼多多自身的流量体系有关。
一位拼多多的商家和我们诉说了苦衷,对于同一个类目的商品,拼多多是谁出价低,流量倾斜到哪里。反之,当你价格比同行高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根本拿不到流量。但现实情况是,这两年原材料成本在上涨,人工工资在上涨,快递费在上涨。
但平台不管这些,一味地要求商家产品价格必须要低。
为提高订单量,他们也只能在商品上降低成本。
若平台不改变这种流量倾斜方式,后续拼多多的假货问题依旧无法解决。除此之外,近些年来拼多多一次次的深陷舆论漩涡之中。比如,前段时间在几万人的主力下,拼多多砍价依旧无法成功,这也让很多人对拼多多产生了质疑。
其三,拼多多正面临着商家端的流失。
由于拼多多故意偏袒消费者,基本上平台上的商家都是无故中枪。有的消费者在明明已经收到货或商品质量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依旧申请退款,平台居然同意了。这也导致平台上很多商家的商品被白嫖,最后很多商家只能选择无奈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