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蒋校长
已获转载授权
每年的开学季,都是张桂梅最忙的时候。
这个驻守深山12年的女校长,把1645个女孩送出了大山,也凭实力带着学校一起上了热搜。
或许,张桂梅想要的从不是热搜,她只想把更多大山里的女孩子领进课堂,再送进大学的校门。
而在西部的大山深处,还有千千万万的“张桂梅”们甘愿为山里的孩子们奉献一切。
他们同样值得一个热搜。
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63岁的陈立群退休了,我们该把欠他的热搜补上了。
01
陈立群支教的学校是台江县民族中学,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是当地唯一一所民办高中。
尽管建校70年了,但直到2014年才第一次有人考上大学。
那一届1100多名考生中,有60人达到本科线,其中7人上一本线。
2015年,学校发了喜报,因为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100人。
2016年,本科上线率保持在相近水平。
但台江民中的“巅峰”好像也止于此了,百分之十几的上线率似乎是这个学校的极限。
可是从2017年开始,人们从这个远近闻名的“差校”里,看到了叫作“奇迹”的东西:
为这个学校打造奇迹的人,就是陈立群——
一个刚刚退休的、不远千里赶来支教的杭州校长。
把本科上线率从不足10%的学校,提升到79.2%,相当于凭实力把国足带进世界杯。
把当地人都不抱太多希望的差校变成现在的名校,陈立群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
环绕学校的两三千人的贫困村寨,每年就多出几百个青春年少的后浪涌出大山,涌进高校。
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陈立群用教育为这个积贫积弱的乡镇注入了希望。
02
现在的台江民中,从清晨就响起朗朗读书声,课间学生们三五成群围着老师提问题,从孩子们到教师,所有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亮。
是陈立群,为这座学校注入了灵魂。
谁能想到仅仅4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
2016年8月15日,是陈立群任职第一天,他想在晚自习时间到各个教室看一圈。
距离教学楼还有一段距离,就听见楼里一片嘈杂。
他挨个教室看过去,发现虽然都有老师在讲台上“坐镇”,但学生们照常聊天、吃东西、趴桌睡觉。
他特意数了一下,最多的班有37个学生趴桌睡觉。
陈立群好奇地问了那个班级的老师:“你也不管一下?”
“他们在讨论问题呀”,老师回答得很干脆,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第二天,陈立群一早拎着小板凳去旁听一节高三的语文课。
那节课的内容应该是讲作文结尾,结果没认真备课的老师讲了十几分钟之后,突然一拍脑门说:讲错了,啷个讲起开头了……
那一天,陈立群还听了一节数学课,更上火了。
教案对这数学老师来说还是新鲜东西。什么教学重点、知识难点统统抛到脑后,讲课就“凭感觉”,想到哪儿讲到哪儿。
这种教学情况,陈立群一下就急了:这么教学,孩子就毁了!
陈立群接当即决定开除两名问题教师。
这个硬气的决定甚至震动了黔东南教育界。
陈立群着手全面摸排学校教师情况。平时迟到早退混日子、松散惯了的老师一下都紧张了起来。
在大刀阔斧的整改中,陈立群吃惊地发现:全校178名专任教师,其中59名竟然是从县内各乡镇初中招来的。
教初中的课业水平怎么够教高中生!
他立刻找到教育局领导说:“台江民中不能从初中招老师,一个都不要!”
两个月内,陈立群出台了十几项制度规定,每一条都是他“因材施教”亲笔制定的:
教师懒散、迟到早退,学生没有斗志死气沉沉,那就全体住校,全校实施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先把精气神提上来。
每堂课时长都是标准的45分钟,之前总有老师讲了20分钟就宣布下课,然后在教室门口抽烟。
陈立群制定了检查、评比铁律,无论平时上课还是早读、晚自习,他都挨个儿教室检查,严格规范教师授课。
教师专业水平不行,他定期向县里提出申请,一批批地送教师送到杭州学习。
在学校内部也强化师资培养,每个年级和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在授课环节就注重帮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实施的过程没有人抱怨苦和累,因为60多岁的陈立群每天都是最早到校最晚离开的人。
靠着以身作则,陈立群把学校的老师也“逼”成了拼命三郎。
在他的努力下,台江民中终于有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教师战斗力提上来了,怎么把人留下呢?
这里条件实在太苦了,每年都有十几名教师离职。
这些教师也曾一腔热血想改变学校的现状,可学校的“沉疴”太重了,他们觉得一辈子都解决不完也熬不出头,不少人就打退堂鼓了。
为了解决教师待遇问题,陈立群没少跟当地教育部门争取,但去年才刚脱贫的台江县实在拿不出钱。
这种情况下,陈立群把自己攒了多年的20多万元奖金捐出来,那是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杰出人才奖,是陈立群自己的存款。
而他为了台江县的付出,又何止是这20万?
杭州的民办高中,给他开出的工资一年就是200万!
以陈立群的能力和资历,他的薪资当然值这么高:
80年代初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
澳大利亚老牌大学埃迪斯科文大学教育管理硕士;
教育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授。
除此之外,他是杭州学军中学的校长,而且他当校长时,一本上线率常年保持在97%上下。
在杭州教育界,陈立群就是升学率的保障。
就是这样炙手可热的金字招牌,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跑到深山支教。
03
台江民中的沉疴根深蒂固,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凸显出来。
2017年春节后开学,全校有60多个学生没来报到一一核实之后陈立群才知道,这60多人辍学都得到了家长的“默许”。
他连忙给县教育局打电话汇报,不料,局长反过来安慰他:“这已经是这几年最好的情况了,以前年后都有超过100人辍学”。
60多个学生,辍学。
陈立群眼里惊心动魄的数字,当地教育部门领导早已司空见惯。
30多年的从教经验让陈立群根本没法淡然面对,“我得去把他们劝回来,能拉住一个是一个”。
他冲进山里挨家挨户要人。
第一个找到的女学生已经跟着表姐到了东莞去打工,陈立群立刻打电话过去,转给女生2000块钱,让她表姐雇车送她去广州坐高铁,还安排学校领导去高铁站接站。
陈立群对她承诺,“从高中到大学毕业为止,所有费用我都会想办法,你只管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为了让辍学的学生重回课堂,陈立群做了当时自己所有能做的事:
贫困家庭需要孩子辍学打工补贴家用的,他少则万五百,多则上万元地自掏腰包补贴学生;
实在不想学习的,他苦口婆心好几个小时地劝说;
可在一次次的辍学劝回工作中,陈立群开始感到恐惧甚至绝望。
一个辍学打工的学生跟他说:我的价值观就是要自己创业开一家公司,身家百亿,开豪车,住别墅,再也不回来过穷日子了。
“我不读书了,要出去打拼。”
“读完了书,不还是要进厂打工?”
“多读书多花钱,早打工早挣钱”。
“读书无用论”像遗传病一样,在学生和家长中世世代代地蔓延着。
陈立群心里很清楚,“物质上的贫穷还帮得上、劝得回,而精神上的贫穷,帮扶起来就难太多了”。
“在学校里读书不如上社会打拼”,这是横亘在孩子们心里一座更大的“山”。
但陈立群就是要做移山的愚公,他就是要帮这些孩子们搬去心头的大山。
他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搬山”的征途——就从点滴小事潜移默化地改变!
他亲自在教学楼前开辟了“志向林”,让高三年级以班为单位,在这里种一棵“志向树”。
每一棵树下,都埋着一个瓶子,里面是全班学生的高考志向和人生理想。
随着志向树的成长,一种关于梦想与抱负的情愫在学生们心里破土发芽。
▲陈立群和学生们一起运动,身后是“志向林”一角
大到国旗下演讲,小到班会,这些我们学生时代里司空见惯甚至频繁到让我们厌恶的活动,在陈立群任职之后,才第一次走进这所学校。
在第一次国旗下演讲之前,这里的学生们从没这么直观地把自己与祖国联结;
在第一次班会之前,学生们也没想过,除了打工赚钱之外,人,还有更多值得追求的理想。
陈立群深深地觉得,教育需要仪式感,班会、18岁成人礼、国旗下演讲、校运动会……这些大大小小的活动带来的仪式感,足以让最平凡的日子闪闪发光,照进学生心底。
陈立群不断告诉学生,“给钱总是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只有自己学到的知识、树立的志向,才能支撑我们走更远的路。
在他的努力下,从2018年春节开始,大规模的辍学基本没有了,反而有部分辍学的学生重新回来就读。
04
2017年6月,陈立群带的首届毕业生高考。
揭榜那天,全校沸腾了,一本上线人数从前一年的18人翻到100多人!
这个从来不被人看好的“差校”,成了学子们走出深山最强有力的跳板。
学子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又有谁来为他们的成绩而鼓掌喝彩?
在台江县当地,升学率的飙升,并没有引起当地人太多的关注,他们还不知道,上千个家庭时代贫困的命运可能因此改变。.
漠视不该是人们面对教育的态度。
陈立群拿出大背包,背上沉甸甸的一大摞喜报就进山了。
2020年高考成绩发布后,陈立群走村串寨送喜报。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四年
他要亲自把喜报送到学生家,让更多人感受金榜题名的喜悦。
从清晨到傍晚,他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走村串寨,到排羊、老屯、施洞等乡镇送喜报。
在施洞镇平兆村考生潘吉金家里,陈立群看到只有他和80多岁的奶奶在家。
潘吉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房屋缺乏修缮已经破旧不堪。
条件艰苦,奶奶还是一早起来为迎接陈立群准备了午餐,是最常见的山货野菜,但已经是家里能准备的最好的食材了。
一向话很少的奶奶对陈立群说,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山民,潘吉金是他们家第一个大学生。
知道校长赶几十里山路过来,奶奶执意要留他在家吃饭。尽管盛情难却,他还是婉拒了。
不在学生家吃饭,不给学生家里添麻烦,是陈立群多年来的原则。
“学校最大的领导”来家里,让许多学生家长又惊又喜,左邻右舍也闻讯过来围观,一圈走下来,考生金榜题名的荣誉和喜悦深深感染了大家。
陈立群也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原本对他们上大学不抱希望的家长都表示,再难都会把家里的所有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
台江民中就像一个“学渣”,考试总分常年保持在200分左右,没人指望他能上像样的大学。但是陈立群做到了,不但让这个“学渣”考上了大学,还让它上了一本。
2018年高考,台江民中二本以上上线完成率居黔东南州第一。
901人参加高考,二本以上的上线人数达450人,其中8名学生考分突破600分,结束了学校多年来没人考过600分的历史。
今年79.2%的升学率,让台江民中成了全校师生的骄傲。
师者,所以唤醒、引领、激励。
4年过去了,除了高考成绩,陈立群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有当地老百姓对教育的态度。
陈立群怎么都忘不了,刚来台江民中的时候,学校连家长会都组织不起来,加上学科老师,家长会上老师比家长人数还要多。
就连老师们出门在外,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台江民中的。
一次,有个老师抱着一摞资料坐出租车,司机一看文件上的标识,是台江民中,鼻孔冒冷气戏谑地问这位老师:“你们学校一年能考上几个大学生?”
任职后第一个高考,陈立群清楚地记得校门口三三两两的没有几个家长等候考生。
但是这几年来,高考当日来到校门口的家长人数越来越多。
今年,不少家长平日里都在外打工,因为子女参加高考而特地请假回来。
还有成群结队的出租车停在考场外,等着免费接送考生……
人们愈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曾有人私下质疑陈立群,是不是教育局下了血本,只要提高升学率,他就有大钱拿?
可事实却是,支教4年,陈立群分文未取!
原来陈立群到任前几个月,曾在黔东南州各县义务做讲座,这里匮乏的教育资源让他心头一紧,除了捐款捐物,他想过为这里做点什么。
当台江县教育局局长邀请陈立群来这里当校长时,他当即应下了。
陈立群在山里能拿多少工资,教育局局长也没底——
近乎传奇的人物,得给他开多少工资呀!
陈立群的回答却是:
分文不取,管吃管住就行!
于是,在2016年8月,陈立群正式开启了他分文不取的支教生涯。
4年来,陈立群不但没工资,反而少则三五百元、多则上万元地自费资助贫困学生,奖励教师30万余元。
他的事迹打动了很多人,一批批的支教教师从杭州、贵阳等地赶来他的身边,像他一样教书育人,这一年,又有56个贫困生因此受到了资助。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陈立群带了四届高考,2200多名学生考上本科走出大山,这是过去的台江民中要用十几年才能达成的目标。
陈立群凭一己之力推动了2200多名学生的人生进程,也用教育的力量激发了一个地区的潜力。
写在最后:
常年药不离身的陈立群近些年身体每况愈下,原本四年前就该退休的他,最近还是因为健康状况不得不退休。
他说,养好身体还可能继续回深山里支教,还是放心不下山里的孩子们。
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杭州,他也有太多牵挂:
92岁的老母亲还独自生活在临安老家;
孙女去年5月出生后,他都没怎么陪过小家伙;
他太久太久没回家了。
对生在杭州、长在杭州、享誉杭州的陈立群来说,他终于能稍事休息,养养病弱的身体,关照一下家人。
作为台江民中的荣誉校长,陈立群留下的精神财富随处可见。
走进台江民族中学教学楼,两幅巨大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
一生诚做基,不装不作不混,励志笃行出大山;
万代勤为本,用力用脑用心,真才实学报家国。
不少学生正在践行这条标语。
曾被陈立群资助过的学生张二里是2018届毕业生,她的大学专业是英语。
她说,台江县缺少英语教师,自己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做一名英语教师,她的这个愿望,就种在“志向林”里。
如今,台江民中校园里的“志向林”已是满眼葱茏。
不抛弃贫困学生,不放弃普通学生,捧着赤诚之心而来,不带一粒粟而去。
陈立群是最伟大而温暖的师者,实实在在改变了一代深山学子的命运。
他用4年时间创造的奇迹,鲜有人知晓,却值得一个热搜。
在陈校长退休之际,让我们一起为他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