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部署下一步国资国企改革工作
推进穿透式监管,解决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
在本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即将收官之际,国务院国资委对下一阶段的国资国企改革工作进行了前瞻性部署。
国务院国资委5月15日举行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下一步的国资国企改革工作,要统筹好“放得活”和“管得住”,突出解决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履行战略使命。
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梳理国务院国资委近期公开动向发现,探索推进穿透式监管已成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重点。国务院国资委在3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中也以“智能化穿透式监管”为主线,系统提出穿透式监管的具体要求。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穿透式监管是当前国资监管的重要创新,旨在实现“放得活,管得住”,既赋予企业市场化活力,又守住国有资产安全底线。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对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企业管理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深度监督,确保监管覆盖到资金使用、资产变动和决策执行环节,避免因层级过多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监管盲区。
“管资本”与穿透式监管是否相悖?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看来,“管资本”与穿透式监管,是国资监管机构履行职责的两个方面。“管资本”是出资人的职责,而“穿透式监管”主要是国资监管的职责。换言之,推行穿透式监管主要是防范国企的经营风险,是一种技术手段;“管资本”是一种监管理念,也是当前国资监管的基本体制。
在吴刚梁看来,穿透式监管强调的“管好”,是要建立在“放活”的前提上。穿透式监管应重在事中事后,事前的监管主要聚焦流程与合规等方面。基于此,各级出资人与集团公司要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能“越俎代庖”,主动要求审批下级企业的具体业务。
对于下一步资本投资、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改革重点,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近日提出,要大力推进央企差异化产业布局,同时持续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打造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此外,对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产业影响力。
针对本轮改革的冲刺收官工作,5月15日举行的会议提出,要对照行动方案和工作台账逐条逐项梳理,确保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具体提及的几项任务包括:进一步抓好“两非”“两资”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将资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责主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形成主业更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强的业务布局;推动国有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支持原始创新的制度机制,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出资人监督和各类监督贯通协同,以司库监管平台为基础,有序建立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切实提升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