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招生中论文造假最隐蔽
高校有多种方式让“李鬼”现形
“其实不用纠结于是怎么过第一道关的,因为后面还有好几道‘关卡’能验出真伪”。昨日,几位曾担任部属高校招生负责人的人士介绍,论文造假是自主招生材料造假中最隐蔽的一种,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让“李鬼”现形。
申请材料是否造假由专家甄别
曾担任武汉某部属高校招生负责人的张龙(化名)告诉记者,他担任招办负责人期间,该校每年自主招生提交申请材料的考生超过1万名,最后有半数因为各种原因被剔除掉,剩下的半数获得笔试和面试资格。被剔除掉的考生中,有1/4是因为材料疑似造假。他介绍,比较多的情况是证书造假。有考生申报过自己有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经历,并寄来所谓获奖证书。最后,招生组在网上查询获奖名单却查不到。
张龙介绍,他还曾遇到不少隐蔽的造假,比如提交的材料可能存在抄袭或代写的情况。专家们判断考生提交的实践报告或论文类材料,发现其拥有的视野和文章成熟度远远超过高中生能达到的程度。这个时候,至少3位专家商议后认定其可能造假,于是进行了剔除。这样的剔除非常慎重,因为关乎评审专家(有关学科教授)的水平和能力。专家们一抓一个准,因为从没有出现过被剔除掉的考生来扯皮。
面试中专门提与论文相关问题
曾担任武汉另一所部属高校招生负责人的刘元(化名)介绍说,一般对证书的真假好鉴别,只要找一些同类证书比较或者查询获奖名单即可。同时,通过初审获得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考生,来校报到、准备考试前,还必须提供原件。以往,的确存在人来了但因为原件不齐全而被拒绝参加考试的情况。一般有论文的高中生比较少,而且仅仅是报名的资格之一,在最后确定资格中不占多少分量,所以一般学校剔除掉的不多。有的学校在报名资料核实或面试中会有意识地提与论文相关的问题,从而判断考生的论文是否造假。
录取前招办会请专家与考生面谈
另一位曾担任武汉某部属高校招生负责人的肖鹏(化名)介绍,首先,考生申报的“问题”材料可能不成为其入围的决定性因素,但一旦与入围或录取直接相关,招办会请专家审查或与考生面谈,由专家来判断材料是否真实并决定是否入围或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