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信用卡透支是犯罪?是民事纠纷还是刑事犯罪?

文 / 楠楠 2015-06-24 14:54:49 来源:亚汇网

  近日在百度上有条新闻 :“夫妻恶意透支350多万潜逃乌干达被抢光沦为苦力”,读后感到很难过。这件事反映了三个问题:

  何为 “恶意透支”?

  如果不能合理定义“恶意透支”,谁还敢用信用卡消费?

  在美国,决定是否给信用卡申请人发卡、信用额度、费用和利率,是信用卡公司的权利和责任;而如何使用信用卡,是信用卡持有者的权利。还本付息是信用卡持有者的义务,但付不起并不触犯刑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像前述两夫妻由于生意失败或失业不能还债的事情司空见惯。建设信用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中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将“恶意透支”作为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的一项,值得商榷。举个例子,一个商人用信用卡借款开了家餐馆,开张以后,生意很好。如果买卖一直好,把信用卡借款付清了,没有“恶意透支”的问题;但假设餐馆在汶川,适逢2008年汶川大地震,餐馆不复存在。读者可能会说,地震是天灾,不算“恶意透支”。那么换一个场景,另一个商人在隔壁又办了一家餐馆,生意更好。而前餐馆老板把自己的钱和能借的钱全花了,也没有成功,彻底破产了。这算不算“恶意透支”?如果算,那么生意失败了,老板要坐牢。如此一来,创业和消费的代价成为不能承受之痛,谁敢用信用投资和消费?如此,增加内需就少了一台发动机。

  中国需要个人破产法

  如果有《个人破产法》,前述夫妻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在他们还不起债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依法申请法庭宣判债务人破产;债务人如果资不抵债,也可以依法申请破产保护,在生活中的消费受到极大限制、个人声誉受损的条件下,债务可以得到一定减免。破产债务人得到重新做人的机会,防止出现背上沉重债务后四处逃债甚至自杀的现象。美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像前述夫妻这样的人,汲取教训、卧薪尝胆,若干年后,东山再起,成就一番事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 迪斯尼创始人瓦特?迪斯尼、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等。

  控制和减少贷款损失是银行的责任

  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有两个:一是通过贷前审核来决定是否批准一个客户的申请、信用额度和利率;二是贷后管理,包括掌握信用卡持有人的整体信贷情况,并及时调整额度和利率来减少可能的未来损失。前述夫妻是小企业主,能拿到350万元的信用卡额度,看起来偏高。2013年其生意失落的时候,银行没有采取措施减低他们信用卡的额度,错过了机会。现在,即使把这对夫妻捉回来,银行和社会没有得利。这个事件的处理结果不一定会减少未来的“恶意透支”,但它一定会减少信用卡的发行和使用,并增加中国信用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时间。这对银行业的发展弊大于利。

  总之,“信用卡透支”这样简单的民事纠纷不应该上升到刑事犯罪的高度 。同时,银行业也需要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以杜绝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其他人重蹈这对夫妻的覆辙。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