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时代到来与哪些生育指标有关
文 / 芳芳
2015-09-28 16:17:41
来源:亚汇网
一、生育政策
我国出生人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趋势性下降,从每年2000多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1600万人以下,之后一直在1600万人上下波动,最低达到1584万人。2014年比2013年增加47万人,逼近2001年1702万人的高点。
据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出生人口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记者9日从中国人口学会主办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展望研讨会上了解 到,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1687万人,较2013年多47万人。专家分析,受单独两孩政策影响,预计2015年出生人口较2014年将增加100万人 左右。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说,在我国育龄妇女总量趋于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不降反升,这表明单独两孩政策的效果正在显现。因此不难看出,国家政策是影响生育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不难看出,我国少子化时代与计划生育不无关系。
二、生育人口
中国严重少子化的现实背后,是不断走低的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根据历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到非常危险的水平。
据媒体报道,1.4左右的总和生育率基本上是绝大多数人口学者认可的。按照中国人口2.2的世代更替水平,1.4的超低生育率意味着每隔一代人(25~30年)出生人数将萎缩36%,两代人就萎缩60%。不难看出,育龄总人数下降已经是一个事实。
随着结婚、生育年龄普遍延后以及环境污染、疾病和心理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不孕不育人口明显增多。越来越多的女性却要为生孩子这件事发愁。我国现在约有育龄夫妇2.3亿人,其中有近 1000万不孕不育症患者,而且每年以数十万的速度递增。也就是说,我国每10对育龄夫妇中就有1对遭遇生育问题,比30年前翻了10倍多!中国女性的生 育能力正日趋下降,越来越多的女性生不出孩子,国人正在面临“无后”的危机!这对于有生育意愿的部分女性来说不得不是一个挑战,因此出生率下降和少子化时代到来并非空穴来风。
三、生育意愿
根据北京大学人口学者郭志刚的研究,除了政策因素之外,人口城镇化和推迟生育也是压低总和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机构对生育意愿所做的调查表明,养育成本过高、女性职场压力等多种因素都影响民众的整体生育意愿。
城 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生育推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伴生物。这两者都非人力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的是生育政策、养育方式以及整个社会对生育的观念。在严重 少子化、超低生育率的今天,再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已十分必要。而从建设健康的生育文化、归正扭曲的生育观入手,着力构建一个孩子友好型的社会也已经非常急 迫。
四、生育年龄
不知从何时起,城市中“晚育族”群体越来越壮大,很多人一晃就过了30岁的生育年龄“警戒线”。随着学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中国乃至全世界女性的生育年龄都在不断推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29.13岁,比2000年推迟了2.82岁。推迟生育真的无碍吗,女人到底何时生育是最佳年龄?
一般来说,女性怀孕年龄在25~30岁之间为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卵细胞也会衰老,卵子染色体衰退,一些遗传疾病发生的机会随之增加。 同样,父亲的年龄也不能过大。男子年龄过大,精子的活力会减退,胎儿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亦会相对增大,如精子异常,受孕后容易发生流产、早产和婴儿先天畸形,还会发生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耳聋和先天性心脏病等。
综上所述,在总生育人口下降的基础上,我国不孕不育人数逐年递增大背景下,由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不少育龄人群推迟结婚和生育年龄,因而发生不孕不育的风险提升,这也是导致我国生育率下降,与少子化现象也就了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