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奢侈品现关店潮 销售下滑的真相

文 / 芳芳 2015-11-18 11:16:02 来源:亚汇网

  国内奢侈品市场不景气,顶级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LV)在华已关闭3家门店,其中已在乌鲁木齐全部撤店。分析表示,奢侈品品牌将在1-2年内继续出现关店潮,目前门店过百的品牌将出现更大调整。

  在华关店已经成为奢侈品行业近两年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和2015年路易威登关闭5家店;爱马仕关闭1家店;巴宝莉关闭4家店;蔻驰关闭2家店;雨果博斯关闭7家店;巴黎世家关闭1家店;卡地亚关闭1家店。

  这些奢侈品大牌在国内销售下滑的背后,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1、政策收紧,反腐打击国内奢侈品消费

  在政策收紧,反腐信号明确之后,高档珠宝、腕表、箱包等过去的送礼热门货销售应声而跌。

  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奢侈品明文进入政府禁止采购之列,条例于当年10月正式实施。2012年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公款消费奢侈品受到了明显遏制。在销售旺季的传统节假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务实节俭,反对“四风”的有关工作通知,从而进一步打击了国内奢侈品市场的消费。

  2015年春节期间,无论个人消费、公司礼品采购等都少人问津,虽然多家奢侈品牌店内都推出各种优惠礼赠活动。有奢侈品研究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热门商场统计,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期间,单店有效客流未超过100人。

  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业绩疲态显露。参与世界奢侈品协会调研的47个全球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新店数量也从2012年的280家减少到2013年的100家左右。贝恩咨询发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场监控》 2015春季报告指出,亚太市场2015年将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内地奢侈品收入或减少2%-4%。

  2、出境游成为奢侈品购买重要方式

  国内奢侈品消费下降,不等于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热情下降。在国内市场持续遇冷的情况下,中国人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不降反升。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高达1060亿美元,其中中国本土消费仅为250亿美元,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仅1/4消费在本土。中国作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但大部分消费行为都发生在了境外,价格、品种等原因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

  去年国内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境外消费额首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境外游热,机场免税店和当地奢侈品店都成为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而在韩国、意大利、法国等国都配备了专门的中文导购,甚至还可以支持人民币付款。如今很多中国人更乐于出国购买奢侈品。

  3、奢侈品电商的提速进一步压缩消费空间

  近期,Gucci、巴黎世家(Balenciaga)等品牌在美国曼哈顿联邦法院对阿里巴巴提起诉讼,指责阿里巴巴及其关联公司对旗下网络平台上的销售假冒商品行为予以鼓励、协助,并从中获利。

  这并非国内第一家电商公司受到国际奢侈品牌的指责和投诉。包括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等电商也都被品牌商曝光未有授权,甚至起诉售假货等问题。

  不得不说,除了奢侈品牌方的授权,这些电商公司售卖的奢侈品牌即便是从正规渠道进货,也可能会遇到水货、翻新货,甚至假货。打着名品特卖的唯品会,靠销售名品的库存和过季货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女性消费者的心。但唯品会上售卖的奢侈品折扣有多少来自品牌方的直接授权,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除此之外,海淘、代购也成为奢侈品销售的另一重要电商途径。这两种模式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催生了众多“买手制”的O2O创业公司,发展也异常迅猛。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