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心理学:了解心理学“四个态度”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赔钱
投资不赚钱,那是因为方法不对;跑不赢市场,也要先与市场保持一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努力学习才能不作“韭菜”。 财经读书汇,收集经典财经书籍之精华,讲述投资大师选股之理念,每日10分钟语音,夯实您的投资基础。
我们分析了目前GDP增速下滑和PMI、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生背离的原因,给出适合于目前经济形势的资产配置方式,并告诉大家如何摆脱操作错误,明确正确的持股姿势。其实投资并不难,只不过太多人被股市波动扰乱了情绪,导致亏损不断。关注“老伊的财经评道”,不再为投资赔钱而烦恼。
上回我们讲到了大众心理的相关内容,知道群体成员之间会相互作用,因此要理解金融市场的群众心理,我们需要解释人们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我们需要理解价格、成交量和舆论媒体之间的社会拼凑过程和反馈环,我们更要理解最终做出决策的市场参与者。
群体思维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所罗门·阿什在1965 年给出了这方面的一个著名例子,他让人们观察图片中的三条线段,然后询问人们a、B、c 三条线段中哪一条和左边的测试线长度相等。99% 以上的受访者都选择B,其余选择a 或c 的要么眼睛不好使,要么就是开玩笑。
因此,当单个人接受调查时,99% 以上的人都能回答正确。但是,现在来看看,如果把这些人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所罗门·阿什挑选了一些小组,其中有的是他的同事,有的是其他正常接受调查的。然后他告诉一个或几个同事在其他不知内情的人面前故意给出错误答案a。下面是作答情况:
在你之前没有人回答a: 1% 的人给出错误答案“a”或“c”。你前面的人回答a: 3% 的人回答“a”。前面两个人回答a: 13% 的人回答“a”。前面3 个人回答a: 33% 的人回答“a”。
因此,如果看到前面的人这样做,将有1/3 的人也会跟随,否认明显的事实。其实金融市场也是如此:相当一部分参与者会认可明显的错误,仅仅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也认可。这里我们要记住一件事:金融市场的价格错误不像阿什试验中的问题那么明显。科学家们发现,群体思维主要出现在精神高度紧张或情况非常复杂的时候,此时群体领导者或利用相似决策方法,或高估自己的能力——两种情况都可以应用于金融市场。
要了解最终做出决策的市场参与者,我们就得明白信息的关键。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问题也就随着出现。对于真正有用有价值的信息来说,噪声信息的数量是其数倍。有位知名人士曾经分析过这种现象,他说绝大多数未加过滤的信息都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要想坚持自己的主见极为困难。同样困难的还有,此时新信息还会不断涌来,我们的神经在不确定性完全破坏的条件下,怎么可能看清形势?
就像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股票分析师,如果你明确知道他们的建议错误率有多么高,就不会去看他们推荐的股票,也不会阅读他们写的文章,除非你有花不完的钱,不过换个角度想,钱都花不完了,还炒什么股票?
这种信息的误导性,是让人疑惑的,比如你要想弄清楚股票分析师所讲内容的真正含义,就得让大脑神经时刻紧绷着。当分析师说“强力买进”时,他们说的是实话——他们真诚地希望你买进。简单的“买进”,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你或许应该考虑一下再买,或者不买。“持仓”或“观望”并不是说要你持仓或观望,其真正含义是卖出,或者至少也应该卖一部分。“卖出”或“减仓”当然是绝对的否定态度。
夏普在1999 年写了一篇题为“股票价格、预期收益和通货膨胀”的文章,他在文中跟踪分析了从1979 年到1986 年共18 年间的分析师收益预测平均值,然后把这些预测和真实收益相比较。他的结论如下:
. 每股收益年增长率预期值平均高于实际值9% 。
. 被调查的18 年间,有16 年的收益预测高于实际情况。
. 分析师平均预期1980~1981 年和1990~1991 年有10% 左右的收益增长,而实际上这几年是衰退期,收益是下降的。
每一次股市牛市或者熊市的时候,股票分析师都会用他们那独到的眼光给客户意见,这种事情不止发生在国内,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有件令人惊讶的事情,某年瑞士信贷银行发布卖出建议后,结果这11 只股票平均上涨了11% ,这在大熊市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种新的糟糕的研究情况是否会继续下去还有待观察,但是至少有一点对的,那就投资者应调整分析师给出平均预期,大幅度减少听取其推荐的建议。因为作为一个群体,股票分析师不太可能正确预测熊市的来临。
为描述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经常谈到“参照点”和“框架”。所谓参照点是指那些看起来可以提供答案线索的事物(尽管它是无意义的),而框架则是指表述问题的方式。现在,假设你是一名股票分析师,要求你预测某个公司未来12 个月的目标价位。下面是你在采访公司管理层之前已经掌握的信息:
. 在一直跟踪这家公司的16 位分析师中,有14 位推荐“强力买进”。
. 他们对下一年度的利润增长预测平均达到48%。
. 类似公司的平均市盈率(p/e)是115 ,这家公司目前是114 。
. 现在是牛市。
. 公司目前股价是每股200 美元。
. 另外16 位分析师对未来12 个月目标价位的平均预测值是每股260 美元。
如果你想独立分析这个问题,那么所有这些都与你无关。你必须形成你自己的独立意见。但是,所有这些信息限制了你的思维。这个框架的参照点是实际股票价格,即它最近的走势和舆论对未来12 个月目标价位的预测。因此,当你去调查这个公司时,你就想是否要把自己的目标价位定在稍高于或低于舆论的每股260 美元。你的思维已经被框住了。
投资群体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可以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其他任何信息能比价格得到更好、更广泛和经常性的交流,也没有其他任何信息比价格更能反映“其他人在干什么”。它告诉我们其他人认为合理并愿意出的价格,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参照点,告诉我们合理的价格。
这不仅是一个静态现象,最近的价格变化趋势同样也是一个参照点。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倾向,就是认为最近的价格变化趋势会延续下去。我们可以称之为“方向参照”。这种精神外推有时叫做“代表性效应”,它意味着我们倾向于认为最近的趋势在将来有可能延续下去。
态度是隐藏的需求和愿望,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觉察到这种需求和愿望,但是它影响我们的行动。很多调查表明,人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采取一定的态度,而不管自己是否熟悉这些事情。心理学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分成四类,分别为“适应态度”、“自我实现态度”、“知识态度”和“自我防御态度”。
适应态度是指我们无意识地形成和我们认同的人一样的态度。比如那些有名望的人,像是网络股评家,证券从业者告诉大众股票要上涨时,大众在形成同样的看法,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在潜意识地适应他们。如果市场正处于大规模上涨阶段,所有人都受到价格上涨和他人反应的影响,形成一致的态度。老伊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名粉丝百万的财经大V在分析一只叫做“正邦科技”的股票,并很肯定的告诉大家通过行情曲线看出这只股票在诱多,不建议大家买入,很多人留言听从。当时那只股票好像才6块多吧,现在多少钱,感兴趣的听众可以自己查查。这种靠画线生存的财经大V,根本不明白猪肉涨价造成股票上涨的逻辑,想想也是醉了。
第二类是自我实现态度。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股票市场交易比老虎机更有吸引力。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实现态度:我们做某些事情,因为它令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是个人物。如果按照需求的角度去讲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的,我们其实可以马斯洛五个需要层级的最高层级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三类态度解决信息问题,就是知识态度。这个世界,还有这个市场,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信息,我们无法消化吸收,只能以一种简单的态度概括所有与我们的议题有关的信息。我们将数据分成几块,每一块都以一种简单的态度来处理:“股票应该上涨”或者“债券应该上涨”。我们保存研究一切有可能导致内心冲突的正反两方面材料。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接受规范和来源,使我们的态度获得“免疫”能力。态度一旦形成,有关的知识很快就被忘记,但是我们对态度的坚信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削弱。
我们分析了目前GDP增速下滑和PMI、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生背离的原因,给出适合于目前经济形势的资产配置方式,并告诉大家如何摆脱操作错误,明确正确的持股姿势。其实投资并不难,只不过太多人被股市波动扰乱了情绪,导致亏损不断。关注“老伊的财经评道”,不再为投资赔钱而烦恼。
上回我们讲到了大众心理的相关内容,知道群体成员之间会相互作用,因此要理解金融市场的群众心理,我们需要解释人们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我们需要理解价格、成交量和舆论媒体之间的社会拼凑过程和反馈环,我们更要理解最终做出决策的市场参与者。
群体思维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所罗门·阿什在1965 年给出了这方面的一个著名例子,他让人们观察图片中的三条线段,然后询问人们a、B、c 三条线段中哪一条和左边的测试线长度相等。99% 以上的受访者都选择B,其余选择a 或c 的要么眼睛不好使,要么就是开玩笑。
因此,当单个人接受调查时,99% 以上的人都能回答正确。但是,现在来看看,如果把这些人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所罗门·阿什挑选了一些小组,其中有的是他的同事,有的是其他正常接受调查的。然后他告诉一个或几个同事在其他不知内情的人面前故意给出错误答案a。下面是作答情况:
在你之前没有人回答a: 1% 的人给出错误答案“a”或“c”。你前面的人回答a: 3% 的人回答“a”。前面两个人回答a: 13% 的人回答“a”。前面3 个人回答a: 33% 的人回答“a”。
因此,如果看到前面的人这样做,将有1/3 的人也会跟随,否认明显的事实。其实金融市场也是如此:相当一部分参与者会认可明显的错误,仅仅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也认可。这里我们要记住一件事:金融市场的价格错误不像阿什试验中的问题那么明显。科学家们发现,群体思维主要出现在精神高度紧张或情况非常复杂的时候,此时群体领导者或利用相似决策方法,或高估自己的能力——两种情况都可以应用于金融市场。
要了解最终做出决策的市场参与者,我们就得明白信息的关键。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问题也就随着出现。对于真正有用有价值的信息来说,噪声信息的数量是其数倍。有位知名人士曾经分析过这种现象,他说绝大多数未加过滤的信息都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要想坚持自己的主见极为困难。同样困难的还有,此时新信息还会不断涌来,我们的神经在不确定性完全破坏的条件下,怎么可能看清形势?
就像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股票分析师,如果你明确知道他们的建议错误率有多么高,就不会去看他们推荐的股票,也不会阅读他们写的文章,除非你有花不完的钱,不过换个角度想,钱都花不完了,还炒什么股票?
这种信息的误导性,是让人疑惑的,比如你要想弄清楚股票分析师所讲内容的真正含义,就得让大脑神经时刻紧绷着。当分析师说“强力买进”时,他们说的是实话——他们真诚地希望你买进。简单的“买进”,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你或许应该考虑一下再买,或者不买。“持仓”或“观望”并不是说要你持仓或观望,其真正含义是卖出,或者至少也应该卖一部分。“卖出”或“减仓”当然是绝对的否定态度。
夏普在1999 年写了一篇题为“股票价格、预期收益和通货膨胀”的文章,他在文中跟踪分析了从1979 年到1986 年共18 年间的分析师收益预测平均值,然后把这些预测和真实收益相比较。他的结论如下:
. 每股收益年增长率预期值平均高于实际值9% 。
. 被调查的18 年间,有16 年的收益预测高于实际情况。
. 分析师平均预期1980~1981 年和1990~1991 年有10% 左右的收益增长,而实际上这几年是衰退期,收益是下降的。
每一次股市牛市或者熊市的时候,股票分析师都会用他们那独到的眼光给客户意见,这种事情不止发生在国内,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有件令人惊讶的事情,某年瑞士信贷银行发布卖出建议后,结果这11 只股票平均上涨了11% ,这在大熊市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种新的糟糕的研究情况是否会继续下去还有待观察,但是至少有一点对的,那就投资者应调整分析师给出平均预期,大幅度减少听取其推荐的建议。因为作为一个群体,股票分析师不太可能正确预测熊市的来临。
为描述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经常谈到“参照点”和“框架”。所谓参照点是指那些看起来可以提供答案线索的事物(尽管它是无意义的),而框架则是指表述问题的方式。现在,假设你是一名股票分析师,要求你预测某个公司未来12 个月的目标价位。下面是你在采访公司管理层之前已经掌握的信息:
. 在一直跟踪这家公司的16 位分析师中,有14 位推荐“强力买进”。
. 他们对下一年度的利润增长预测平均达到48%。
. 类似公司的平均市盈率(p/e)是115 ,这家公司目前是114 。
. 现在是牛市。
. 公司目前股价是每股200 美元。
. 另外16 位分析师对未来12 个月目标价位的平均预测值是每股260 美元。
如果你想独立分析这个问题,那么所有这些都与你无关。你必须形成你自己的独立意见。但是,所有这些信息限制了你的思维。这个框架的参照点是实际股票价格,即它最近的走势和舆论对未来12 个月目标价位的预测。因此,当你去调查这个公司时,你就想是否要把自己的目标价位定在稍高于或低于舆论的每股260 美元。你的思维已经被框住了。
投资群体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可以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其他任何信息能比价格得到更好、更广泛和经常性的交流,也没有其他任何信息比价格更能反映“其他人在干什么”。它告诉我们其他人认为合理并愿意出的价格,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参照点,告诉我们合理的价格。
这不仅是一个静态现象,最近的价格变化趋势同样也是一个参照点。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倾向,就是认为最近的价格变化趋势会延续下去。我们可以称之为“方向参照”。这种精神外推有时叫做“代表性效应”,它意味着我们倾向于认为最近的趋势在将来有可能延续下去。
态度是隐藏的需求和愿望,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觉察到这种需求和愿望,但是它影响我们的行动。很多调查表明,人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采取一定的态度,而不管自己是否熟悉这些事情。心理学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分成四类,分别为“适应态度”、“自我实现态度”、“知识态度”和“自我防御态度”。
适应态度是指我们无意识地形成和我们认同的人一样的态度。比如那些有名望的人,像是网络股评家,证券从业者告诉大众股票要上涨时,大众在形成同样的看法,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在潜意识地适应他们。如果市场正处于大规模上涨阶段,所有人都受到价格上涨和他人反应的影响,形成一致的态度。老伊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名粉丝百万的财经大V在分析一只叫做“正邦科技”的股票,并很肯定的告诉大家通过行情曲线看出这只股票在诱多,不建议大家买入,很多人留言听从。当时那只股票好像才6块多吧,现在多少钱,感兴趣的听众可以自己查查。这种靠画线生存的财经大V,根本不明白猪肉涨价造成股票上涨的逻辑,想想也是醉了。
第二类是自我实现态度。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股票市场交易比老虎机更有吸引力。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实现态度:我们做某些事情,因为它令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是个人物。如果按照需求的角度去讲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的,我们其实可以马斯洛五个需要层级的最高层级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三类态度解决信息问题,就是知识态度。这个世界,还有这个市场,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信息,我们无法消化吸收,只能以一种简单的态度概括所有与我们的议题有关的信息。我们将数据分成几块,每一块都以一种简单的态度来处理:“股票应该上涨”或者“债券应该上涨”。我们保存研究一切有可能导致内心冲突的正反两方面材料。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接受规范和来源,使我们的态度获得“免疫”能力。态度一旦形成,有关的知识很快就被忘记,但是我们对态度的坚信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