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心理学: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今天我们讲一本新书《金融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拉斯特维德,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很多投资者也是通过那本书才对拉斯特维德这个人的名字有所了解。由于我们之前讲过
《周期》这本书,所以对于拉斯特维德的名著,我们以后再讲。
本书开讲之前,老伊先说句题外话。说实在的,对于要不要讲这本书老伊是比较纠结的,因为本书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在以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心理变化为依据,阐述投资品图形趋势的规律性变化。说简单点,就是技术分析。很多听众朋友可能会对本书很感兴趣,因为我们在这本书里会提到像:突破,发散型态,密集区,死叉,旗形,缺口,头肩形态等等技术分析经常涉及到的名词。不过咱们在讲《漫步华尔街》这本书的时候提到了,技术分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投资结果来看,其效率远不如投资指数并持有,更别说与定投和资产配置了,简直没法比较。因此老伊有义务提醒大家,本书的内容听众朋友用于参考可以,尽量不要当作单一的投资策略去使用,除非你是趋势投资的高手,并深深地喜欢这种投资方式。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首先作者会告诉大家,人心理存在一定规律原因;第二部分内容是阐述技术分析方式,并解释股票市场上的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利用市场趋势为自己谋取利益。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也告诉大家,职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价值发现,而本书讲述的内容是关于价值发现以外的,金融工具价格发生变化的其他原因。这便意味着,作者也不希望大家只用技术而不考虑价值,希望大家能听进作者和老伊的忠言。
伯纳德巴鲁克曾经说过,股票市场波动印证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是数百万人对这些事件将会如何影响他们未来的认识。然而,让价格产生波动的部分人群其行为有一部分是理性的,但另一些则是愚蠢的,同时,这种现象会随着股票市场的存在一直生存下去。
据说,凯恩斯每天早晨躺在床上花费半小时考虑投资计划,就可以让他管理的一支基金增值10倍以上。事实上凯恩斯最关切的,不在于比常人的能力高出多少,预测某一投资品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生的收益如何,而是在比一般群众稍早一些,预测决定市场价格的陈规本身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他将经济学放在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这是他投资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股票市场是缺乏远见和非理性的,并将这种缺乏远见和非理性称为“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
作者根据凯恩斯理论总结出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的四项基本原理:
一,市场走在前面。所有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看法总和通常都不是某个人能掌握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要走在市场认识之前,或者说走在价格方面消化此认识之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市场是非理性的。市场可能对事件反应非常快,但这是主观的、感性的,并且被人们的狂想所控制,这种狂想又被变幻的趋势所左右。有时候,价格与投资者的经济情况和利率同步波动,因大众的疯狂和冷漠而摇摆不定,而不是由证券价值决定。每个投资者都试图理性,但实际上却表现出非理性行为。
三,混沌支配。宏观经济预测通常非常不精确,对投资没有任何帮助。尤其明显的是,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常常受到小的但非常关键的细节的影响,这种细节可能改变一切,但无人可以预测到或猜测到。更糟糕的是,上述原理同样适用于金融市场。
只要市场存在一天,上述原理就一直适用,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其真正含义。
还有第四项原理,这是由那些使用技术图形分析市场的技术分析师们创立的。如果许多人在相同的图形上画着相同的线,并且输入到装有相同决策软件的计算机中,则其效果是自我强化的。因此这第四项原理是:技术图形自我实现。如果许多人使用同样的图形系统,他们可能从中获利,而无论这些图形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老伊在这里再强调一下作者刚才提到的混沌问题。探寻真实价值的最大难题不在于构筑适当的经济模型上的困难,也不在于真实价值随价格波动,而在于描述真实世界动力学的经济仿真模型越好,得到的结果就越混沌。或者说,经济学家们越精细地完善他们的模型,那种模型根本不能预测长期发展的证据就越明显。
投资有点儿像游戏,要学会这个游戏必须理解上述四项基本原理。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中仔细讨论这些原则。
在股票市场泡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注意到,那些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包括分析师,经济学家,投资咨询人员和记者等,总是在新闻发生之后无可奈何地分析该事件的影响,而市场早已对此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市场走在新闻之前。
第一个提出上述观点引起大众关注的是美国著名人士罗杰巴布森。巴布森在1929年之前的两年,就开始建议股民卖出手中的股票,不过由于股市在随后的两年一直上涨,所以巴布森被骂了两年的白痴。而同期的经济学家和大学教授却比巴布森好过的多,一直在看涨股市的他们受到了投资者欢迎,尤其是任职于耶鲁大学的费雪教授,那句股市似乎到了永恒的上涨期让他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可事后我们知道,这句话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就在1929年9月5日,巴布森重申了他一贯的看法,认为股市将跌去60~80点,就在他说完这句话,股市就崩盘。美股随之迎来的是连续几年的下跌和低位盘整。所以后人又称1929年股市崩盘为巴布森崩盘。而巴布森图形和他的经济晴雨表理论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对于投资者和股市价格的关系,约瑟夫熊彼得提出来更深一层的负一阶导数理论,至于这个熊彼得嘛,就是说写《经济周期》的那位。熊彼得认为市场价格并不是大众感觉的直接反应,而是它的负一阶导数。
根据熊彼得的说法,大萧条后,当经济前景开始好转时,许多公司已被拖得不成样子,最终还是倒闭。这就是产业界的摩擦滞后。但股票市场却没有这种滞后。因此,可以很自然地预计到,一般而言,在没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股市的上升要比相应的经济回升来得早,而且快得多。基于同样的原因,与对应的经济萧条比,股票市场熊市结束得也早。熊彼特还认为,在牛市时,股市比经济基本面上升得快,上升得猛,而且提前见顶。这也就是老伊经常在节目中提到的,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往往先于经济反应的出处。
这种市场洞察力是市场快速反应的基础。但是,正如熊彼特所表述的,更重要的事实是,如果投资者觉得没有理由再买入股票,他们就会抛售。换句话说,市场价格并不是大众感觉的直接反映,而是它的负一阶导数。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虽然经济形势很好,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好消息,股市将下跌。虽然情况大多如此,但有时市场的表现与经济形势相反。
后来,大概是在80年代,有个叫做尤金法马的人,通过对股票收益和经济活动、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的关系,得出来“就股票市场的投资过程而言,市场能够利用最新的信息判断其未来走势”的结论。换句话说,股票市场是对经济的提前反映,这个提前量不是很远,但是比任何有资格的经济学家所希望的都要远。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将它当作美国经济的一个领先官方指标。根据位于剑桥的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分析,股市已被证明是12 个周期性领先指标中最好的一个。
不过,虽然股市是经济晴雨表,但是晴雨表中也有注水的时候。至于这个水是怎么注入到晴雨表中的,我们下期接着讲吧。
《周期》这本书,所以对于拉斯特维德的名著,我们以后再讲。
本书开讲之前,老伊先说句题外话。说实在的,对于要不要讲这本书老伊是比较纠结的,因为本书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在以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心理变化为依据,阐述投资品图形趋势的规律性变化。说简单点,就是技术分析。很多听众朋友可能会对本书很感兴趣,因为我们在这本书里会提到像:突破,发散型态,密集区,死叉,旗形,缺口,头肩形态等等技术分析经常涉及到的名词。不过咱们在讲《漫步华尔街》这本书的时候提到了,技术分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投资结果来看,其效率远不如投资指数并持有,更别说与定投和资产配置了,简直没法比较。因此老伊有义务提醒大家,本书的内容听众朋友用于参考可以,尽量不要当作单一的投资策略去使用,除非你是趋势投资的高手,并深深地喜欢这种投资方式。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首先作者会告诉大家,人心理存在一定规律原因;第二部分内容是阐述技术分析方式,并解释股票市场上的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利用市场趋势为自己谋取利益。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也告诉大家,职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价值发现,而本书讲述的内容是关于价值发现以外的,金融工具价格发生变化的其他原因。这便意味着,作者也不希望大家只用技术而不考虑价值,希望大家能听进作者和老伊的忠言。
伯纳德巴鲁克曾经说过,股票市场波动印证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是数百万人对这些事件将会如何影响他们未来的认识。然而,让价格产生波动的部分人群其行为有一部分是理性的,但另一些则是愚蠢的,同时,这种现象会随着股票市场的存在一直生存下去。
据说,凯恩斯每天早晨躺在床上花费半小时考虑投资计划,就可以让他管理的一支基金增值10倍以上。事实上凯恩斯最关切的,不在于比常人的能力高出多少,预测某一投资品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生的收益如何,而是在比一般群众稍早一些,预测决定市场价格的陈规本身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他将经济学放在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这是他投资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股票市场是缺乏远见和非理性的,并将这种缺乏远见和非理性称为“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
作者根据凯恩斯理论总结出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的四项基本原理:
一,市场走在前面。所有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看法总和通常都不是某个人能掌握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要走在市场认识之前,或者说走在价格方面消化此认识之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市场是非理性的。市场可能对事件反应非常快,但这是主观的、感性的,并且被人们的狂想所控制,这种狂想又被变幻的趋势所左右。有时候,价格与投资者的经济情况和利率同步波动,因大众的疯狂和冷漠而摇摆不定,而不是由证券价值决定。每个投资者都试图理性,但实际上却表现出非理性行为。
三,混沌支配。宏观经济预测通常非常不精确,对投资没有任何帮助。尤其明显的是,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常常受到小的但非常关键的细节的影响,这种细节可能改变一切,但无人可以预测到或猜测到。更糟糕的是,上述原理同样适用于金融市场。
只要市场存在一天,上述原理就一直适用,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其真正含义。
还有第四项原理,这是由那些使用技术图形分析市场的技术分析师们创立的。如果许多人在相同的图形上画着相同的线,并且输入到装有相同决策软件的计算机中,则其效果是自我强化的。因此这第四项原理是:技术图形自我实现。如果许多人使用同样的图形系统,他们可能从中获利,而无论这些图形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老伊在这里再强调一下作者刚才提到的混沌问题。探寻真实价值的最大难题不在于构筑适当的经济模型上的困难,也不在于真实价值随价格波动,而在于描述真实世界动力学的经济仿真模型越好,得到的结果就越混沌。或者说,经济学家们越精细地完善他们的模型,那种模型根本不能预测长期发展的证据就越明显。
投资有点儿像游戏,要学会这个游戏必须理解上述四项基本原理。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中仔细讨论这些原则。
在股票市场泡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注意到,那些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包括分析师,经济学家,投资咨询人员和记者等,总是在新闻发生之后无可奈何地分析该事件的影响,而市场早已对此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市场走在新闻之前。
第一个提出上述观点引起大众关注的是美国著名人士罗杰巴布森。巴布森在1929年之前的两年,就开始建议股民卖出手中的股票,不过由于股市在随后的两年一直上涨,所以巴布森被骂了两年的白痴。而同期的经济学家和大学教授却比巴布森好过的多,一直在看涨股市的他们受到了投资者欢迎,尤其是任职于耶鲁大学的费雪教授,那句股市似乎到了永恒的上涨期让他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可事后我们知道,这句话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就在1929年9月5日,巴布森重申了他一贯的看法,认为股市将跌去60~80点,就在他说完这句话,股市就崩盘。美股随之迎来的是连续几年的下跌和低位盘整。所以后人又称1929年股市崩盘为巴布森崩盘。而巴布森图形和他的经济晴雨表理论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对于投资者和股市价格的关系,约瑟夫熊彼得提出来更深一层的负一阶导数理论,至于这个熊彼得嘛,就是说写《经济周期》的那位。熊彼得认为市场价格并不是大众感觉的直接反应,而是它的负一阶导数。
根据熊彼得的说法,大萧条后,当经济前景开始好转时,许多公司已被拖得不成样子,最终还是倒闭。这就是产业界的摩擦滞后。但股票市场却没有这种滞后。因此,可以很自然地预计到,一般而言,在没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股市的上升要比相应的经济回升来得早,而且快得多。基于同样的原因,与对应的经济萧条比,股票市场熊市结束得也早。熊彼特还认为,在牛市时,股市比经济基本面上升得快,上升得猛,而且提前见顶。这也就是老伊经常在节目中提到的,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往往先于经济反应的出处。
这种市场洞察力是市场快速反应的基础。但是,正如熊彼特所表述的,更重要的事实是,如果投资者觉得没有理由再买入股票,他们就会抛售。换句话说,市场价格并不是大众感觉的直接反映,而是它的负一阶导数。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虽然经济形势很好,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好消息,股市将下跌。虽然情况大多如此,但有时市场的表现与经济形势相反。
后来,大概是在80年代,有个叫做尤金法马的人,通过对股票收益和经济活动、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的关系,得出来“就股票市场的投资过程而言,市场能够利用最新的信息判断其未来走势”的结论。换句话说,股票市场是对经济的提前反映,这个提前量不是很远,但是比任何有资格的经济学家所希望的都要远。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将它当作美国经济的一个领先官方指标。根据位于剑桥的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分析,股市已被证明是12 个周期性领先指标中最好的一个。
不过,虽然股市是经济晴雨表,但是晴雨表中也有注水的时候。至于这个水是怎么注入到晴雨表中的,我们下期接着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