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本身主打“真实”,靠着“真”且“无剧本”吸引着观众。制造话题。而CP人造糖精过多,势必会削弱这种“真实”,影响观众对此类节目的信任感。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第二次公演结束,但姐姐们相关的话题及讨论更是隔三差五就挂在微博热搜上,可见这档节目的群众讨论度之高。
有意思的是,伴随着赛程的深入,最初关于某位成员或者某个舞台的讨论,逐渐转移到节目中的“CP”。以二公为例,竞演结束后,刘恋与薛凯琪(热恋琪)、王心凌与谭维维(维爱做凌)两对CP的相关内容,迅速占领包括芒果站内评论区、微博、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平台。
近几年综艺真人秀中,从《披荆斩棘的哥哥》到《乘风破浪的姐姐3》,观众对于嗑CP的热情似乎变得越来越高,甚至在这一季《姐姐》开播前,豆瓣相关小组就已经有人在“押宝”这一季的大热CP花落谁家。
CP对艺人的助力众所周知,尤其是这几年不少上升速度极快的男艺人,更是吃了CP红利。在综艺市场上,CP之于艺人是种什么样的存在,大众嗑CP的热情又是否会阻碍影响艺人的发展呢?归根结底一句话:CP好嗑,切勿上头。
01
姐姐乘风破浪,CP花式来袭
或许那英自己都想不到,已经年过四十,结婚生子的她,居然被网友拉来与宁静凑成一对。“宁那贝儿”这对CP在节目刚开播的时候,在舆论场中颇具讨论度。而一张那英与宁静同车的动图,更是被网友调侃为“黑社会老大与她的美艳情妇”。
“宁那贝儿”之所以成为节目前期的大热CP,与那英、宁静两人都具备很强的个性有关,网友喜欢这种强强碰撞的感觉。即使从两人在节目中的表现不难看出,其实她们算不上多熟,但偶尔的同框和互动,已经足够网友脑补好几出大戏。
伴随着分组、合宿,网友逐渐发现了新的CP及嗑点。第一期节目因个性太强的于文文,如今已经成为广大浪花们口中的“老公”,在网友的积极“拉郎”下,于文文更是诞生了大量CP:于文文与王紫璇、于文文与宁静、于文文与刘恋,几乎每一次分组合作,于文文都会收获几个“新老婆”。
二公结束后,热恋琪与维爱做凌这对舞台上的对手,将战场延续到了节目之外。两对CP均成为话题担当,网友为她们建词条、抠糖点,忙得不亦乐乎,更有人言之凿凿地从舞台表演分析微表情,证明姐姐们之间确实存在的某种友达以上的感情。
当然更不用说从出道就一直在一起的Twins,与新晋CP不一样,在网友眼中阿娇与阿Sa走的是“老夫老妻”路线,本就是同组合成员的她们“物料”众多,足够CP饭从千禧年开始慢慢补课。
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巧合,这些拥有热门CP的姐姐,人气在30个姐姐中均属中上游,且因大众讨论,关注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部分对于观众而言,有些陌生的姐姐,靠着CP的加成,大众认知度有了实打实的提升。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去年的《披荆斩棘的哥哥》中。《披哥》刚开播时,张云龙与言承旭的迷弟CP很是在社交平台上走红,即使没看过这档节目,大概也听说过“张云龙迷弟公费追星言承旭”的故事,并曾被节目主推。
除了这对节目组前期很明显在主推的CP外,李承铉、李铢衔的“汉语桥CP”、言承旭和张淇的“承上淇下”、白举纲、张晋、高瀚宇的“父子CP”、赵文卓与一众哈人的“克星CP”等,也都在节目外斩获了不少CP饭。当然,哥哥们也都或多或少因CP而获得了人气加成。
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上古选秀”时代的《超女》《快男》、101模式的《创》系列、《青》系列等,都诞生过大量因节目而生的CP。尤其是这几年,因为CP加成直接起飞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而观众对CP的痴迷程度,也到了一种“不讲武德”的地步:同框即CP,对视就是糖,就连《浪姐》专组都有网友看不下去了,呼吁大家“不要乱拉CP”。
02
CP是糖,亦是流量
与十几年前相比,群众嗑CP的热情日益提高,这是因为无论是男男CP、女女CP还是男女CP,看起来登对的人站在一起本身就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尤其是有表演性质的节目,通过舞台、妆造以及动作设计等,加深了CP双方之间那种暧昧的氛围。而抛开视觉上的原因,嗑CP、找糖的过程还涉及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看别人谈恋爱才最有意思”,有人这样解释如今观众嗑CP上头的情况,但其实并不准确,观众嗑CP,本质上是一种共创行为,尤其是在社交网络时代,这种共创行为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被放大到了极致。
几乎所有热门CP的圈子中,都会有类似于KOL的存在,他们或擅长于视频剪辑、或精于表情解读、又或长于文字创作。在嗑CP、找糖、分析两位主角的微表情的过程中,观众从CP的旁观者变成了创造者,在这种创造的过程中,观众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如今观众嗑CP变得越来越“不讲武德”,不管CP双方感情、婚姻状态如何,只要同框就能嗑。这是因为越是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越有被“硬拉”的价值,因为你必须要给出一套看起来能够逻辑自洽的,“她们就是一对”的理由,这种“强行拉郎”有时候带来的成就感,甚至要远高于那些本来互动就很多的CP。
当然,如今一档节目能诞生十几对CP的情况,除了观众需要通过这种磕糖找糖的方式,来获得某种心理满足之外,也与节目组的刻意为之有关。
从各大CP相关讨论就能发现,嗑CP的观众们,是愿意去为了CP进行各类二创的。这些二创内容一方面是免费的自来水宣传,可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得CP饭更好地继续沉淀在这个圈子里。
另外,CP的加成效果不容小觑,而且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在找糖的过程中,观众很容易在自我心理暗示下,真的相信“CP之间确实有某种情绪存在”。即使节目结束了,这种影响力仍旧存在于CP饭之间,而CP复活后,昔日的CP饭还会再度回坑,并且继续进行二创发声。
比如最近就有一对“上古CP”再度攻陷社交平台:苏醒与陈楚生。两位“快男”近日共同接受采访,苏醒表示“就让观众见证我们重结良缘”,评论区里CP饭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敲锣打鼓”“不胜欣喜”来形容。
要知道,苏醒与陈楚生其实在《快男》后交集并不多,但CP的后劲就是这么大,即使十几年过去了,正主再度同框,CP饭也会跟着原地复活,再次活跃起来。当然,两位前快男也凭借人气的上升获得了实际的好处,固定综艺也有了,新歌发行也有粉丝帮忙宣传了,可以预见接下来音乐节等活动的邀约也会接踵而至了。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近期的真人秀节目,尤其是带有竞演性质类的节目中花式CP组合越来越多,因为搞CP已经成为了一种流量密码,对节目组、对艺人本身,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助益。
03
加成起飞,风险同行
虽然搞CP对艺人、对节目组都有好处,但凡事皆有两面。CP越来越多不假,但观众对每对CP投注的感情与精力却变得越来越少了。
过去的“上古CP”让人念念不忘,是因为它是观众自我挖掘的,没有外力的引导与介入,而如今随便一档节目都有大量CP可供选择,商业CP太多太过火,也容易招致路人的逆反心理,最近豆瓣《姐姐》专组就有这样的趋势。
伴随着《姐姐》的播出,专组开始大量出现“鉴姬”内容,通过种种细节分析姐姐们隐藏的取向。这类内容太多,引发路人的反感,有网友很直白地指出,来录制的许多姐姐都是已婚已育、或者有稳定在谈的男友,这样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姐姐都套进“姬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姐姐的不尊敬,看多了实在令人反感。
同样的,强行拉郎的内容,也引发不少人的不满,尤其是有些姐姐的互动只能说就是正常人际交往,却非要被套上“CP”,让人感觉生硬又刻意。
30个姐姐的花样CP乱炖,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已经有人怀疑在刻意带头炒CP,想制造话题。加之这季《姐姐》在赛制、舞台以及衡量标准上,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难免会让观众有“不好好做内容就想着话题炒作”的感觉。
长此以往,影响的是综艺节目的品牌效应。所以说CP虽好,但也要把握好尺度。
此外,对于艺人而言,CP饭的存在也是有利有弊的。如上文所说,CP饭的产出能力能够帮助艺人出圈,且CP的后劲大,也意味着CP饭有较强的黏性。
但必须承认的是,伴随着如今CP的滥觞,商业CP太多导致CP饭的忠诚度也开始下滑,甚至成为“三月剧粉”一样的存在,节目结束后,上头劲儿一过就脱饭,甚至有些CP的生命力都撑不到节目完结。
当然,真人秀本身主打的就是“真实”,靠着“真”“无剧本”吸引着观众。而商业CP、人造糖精过多,势必也会削弱这种“真”,最终影响的是观众对于真人秀这个品类的信任。
靠CP起飞的艺人,也时常被大众放在一种“作品不行、CP来凑”的视角进行审视。这也就意味着,艺人在通过CP获得人气加成后,更要拿出有分量的作品,才能维持住来之不易的热度。比如这几年的耽改小生们,虽然粉丝声量、购买力都很惊人,但在主流大众认可方面尚需时日。
伴随着社交媒体拉近了星粉之间的距离,也有不少CP饭喜欢“舞”到正主面前,艺人对CP饭要作何回应,其实是很考验艺人及团队的事情。
发糖过于积极,虽然满足了CP饭的需求,但却可能造成艺人原有的粉丝群体的不满;而过于回避CP一事,又可能导致CP饭退坑回踩。这几年,CP解绑翻车的往事历历在目,其中尺度把握确实是件难事。当然还有唯粉与CP饭之间,关于谁靠谁吸血之类的论战等等,都需要艺人及其团队妥善处理引导,稍有不慎就可能发酵成一场舆论风波。
总之CP于艺人及节目组而言,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辅助手段,用得过多,风险共行。如今的观众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观众,他们见过太多炒作CP的方式,也很了解CP运作的套路,他们固然会一时被CP所吸引,但想要长久留住并成功转化这些观众,最终要依赖的还是过硬的作品与优质的内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