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21年市场的起起伏伏,大家对基金投资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了,心态和操作思路都在进步,很多朋友都能做到“道理都懂”。本期是来自江苏的丁女士的故事,她的困扰是对投资有一定理解,却还是没赚到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案例吧~丁女士的投资经验
丁女士是一位从大学就开始投资基金的老基民,而且选择的品种都偏中高风险及主题型,对于有热点的产品较为感兴趣。在投资过程中,丁女士觉得自己是有前瞻性眼光的,买的基金很多时候都变成了热门基金,且九成都是权益类的中高风险产品。
我们了解到,她也是个持有时间较长的长期投资者,不习惯频繁交易。她在很多时候发现基金规模过大,或已经限购了后,容易陷入纠结犹豫,从而导致减仓时被各种信息打扰,无法及时止损止盈。丁女士表示对未来规划就是“买房”,而自己离首付的差距还很大,近期在广告公司做品宣,“躺平+月光”是常态,她对自己的评价就是“道理都懂”却没赚到钱。这里我们为她做了个初步分析:我们根据投资经验、投资忍耐力、风险承受和投资预期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后,将理财人群分为三类:理财资深玩家、理财升级玩家、理财新秀玩家。
根据丁女士提供的信息,我们将他归到“理财升级玩家”这一类别:已经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并且有了一定的投资心得,懂得自己的理财习惯。
丁女士的理财困惑
老基民的投资需要做哪些改进?
1、过分追逐基金的“明星效应”,习惯性追涨杀跌
丁女士买基金时,虽然会对赛道和板块做一些自主分析,但在购买时仍优先考虑选择一些热门基金,朋友推荐和自己看广告相结合。基于对行业板块的各种追涨,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到头来持仓中大部分是具有“明星效应”的产品。
2、止盈止损点没有把握,过于躺倒
丁女士在选择卖出时点时,也未指定明确的目标,好几次遇到自己想要卖出的关键决策点时,发现基金“限购了”,考虑到自己如果想再次买入就要分批入场,嫌麻烦,于是暂缓了减仓的计划,没想到错过了几次卖出的好时机,现在还被套着, 略有些后悔。
3、资产配置中权益占九成
丁女士的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简单而言近似“月光族”,这种情况下,她还是选择把攒下来的闲钱九成投了中高风险的权益基金。自己也经常意识到配置失衡,却管不住手。自己也深知不要“追涨杀跌”,要“长期持有”,可在波动过大的时候,受情绪影响常常匆忙做决策,导致现在的整体持基收益不尽如人意。
根据丁女士个人情况,
我们给出以下理财建议方案:
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R·纽伯格在《忠告》一书中提及:“成功的投资是建立在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专注于你已有特定知识的某个领域投资是个好主意。”
每个人适合的基金品种不一样,到底哪种投资方式是适合自己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脾性是怎么样?我是否愿意冒险?我能承受多大的风险?
根据这几个反问,我们来分析一下:
1、理性认清自我,聚焦自己的能力圈
丁女士与很多投资者有类似的想法:就是波动越大的基金,上涨的空间就越大。
但我们不要忘记,更高的波动意味着更大的风险,理论上来说,风险与收益呈正相关。但很多时候,投资者承担更高的波动率和风险,却没有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原因可能来自持有时间过短和过高估计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丁女士可尝试适当降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更多的关注与自己能力圈有关的投资机会,对熟悉的板块做一些前瞻性的投资,如:新兴消费行业、传媒等,或许更为有效。
另外,丁女士的投资组合中90%聚焦在权益类基金,与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可尝试调低权益类资产比重,同时减仓单边赛道类的基金、从多角度选基金,增加低波动固收品种,拓展选择维度。2、冷静对待“明星基金”
丁女士的投资经验已经较为丰富,这里我们希望她在投资时减少基金“明星效应”对自身的影响。
很多朋友理财易受周围朋友以及市场行情热度的影响,基金的“明星效应”也会影响购买决策,冷静很重要。明星基金一般是有自己明确的风格的,在其经历的多轮牛熊转换中也未能避免幅度较大的回撤,不一定能适应所有的市场环境。
基金投资中的“二八效应”也不可忽视,若因无法忍受一时的回撤而放弃,则可能错失后期的上涨趋势。明星基金的成长过程也是相似的,大部分的收益集中在少数的上涨阶段内获得,“在场”很重要,冷静对待更加必不可少,过分追涨会让自身陷入被动。
3、理财佛系有度
我们常说的“长期持有”,不意味着缓慢,也不意味着过分躺平。长期持有的前提是对自己购买的产品及需求有充分的了解,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后做出审慎的判断,是“知己知彼”后的果敢行动。基于收入的单一和未来规划的迫切,在止盈止损的问题上,丁女士应更加坚守自己的最初的目标,达到止盈止损点时操作更果断。
丁女士目前面对的大事,或许可从拓展思路的方面来看。买房首付筹措要从长计议,光靠理财不一定可以达成,在固定工资基础上想更多办法,所以“开源节流”是当务之急。她的能力圈较宽,年轻有无限可能性,可以拓展一些自媒体的运营,有针对性做一些品宣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