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周四,公募基金二季报就披露完毕了。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6.67万亿元,再创新高,整体盈利近7000亿元。
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所有公募基金持有A股的市值为5.97万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5%,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为7 %,蝉联A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那么,本次基金二季报里到底透露了哪些线索和潜在的投资机会呢?接着看,带你好好捋一捋~
1
二季度基金的持股仓位变动?
一般来说,对于主动管理的权益基金,其持股仓位通常意味着基金经理对市场的看好程度。相对乐观,可能会多配些股票博取收益;相对谨慎,则可能会减仓股票落袋为安。
截至二季度末,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股票仓位分别为90.23%和88.45%,相较上季度末分别上升0.75个百分点和2.71个百分点,处于2010年以来的历史高位水平。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二季度的A股是在一片“怀疑”中触底反弹,市场观点多空交织,但权益型基金加仓的意愿仍然较为显著。据国盛证券分析,结合基金规模对比,加仓基金占比普遍达到60%-70%。
2
二季度公募基金都买了啥?
既然持股仓位有所提升,那么公募基金都买了啥?
在二季度 A 股市场触底反弹的过程中,公募资金配置继续从创业板向主板切换,主板仓位有所回升,创业板仓位继续回落,而科创板仓位续创新高。从投资风格的角度来看,二季度主动权益类基金重点增配了消费和周期,主要减仓了金融,对成长风格的配置环比继续下降,但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比例来看成长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行业配置的角度来看,主动权益类基金主要加仓了大消费(食品饮料、商贸零售)和新能源产业链(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汽车),其中,以白酒为代表的食品饮料行业配置市值增长领先。值得注意的是:
1)医药被进一步减持,对医药的超配比例达到了近13年来的新低;
2)主动偏股型基金积极加仓消费板块,为近六个季度以来首次增配;
3)公募基金对电力设备和新能源的持股市值占比创下历史新高。
3
主要重仓哪些行业和个股?
行业方面,二季报显示,公募基金配置比例TOP 3分别是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占全部重仓股市值的17.6%(环比+1.5%)、15.8%(环比+3%)和11.1%(环比-1.8%)。
从持仓情况来看,主动股票型基金绝对仓位前五的二级行业是白酒Ⅱ、电池、光伏设备、半导体和医疗服务。从二级行业超配比例来看,主动偏股型基金主要超配消费和成长板块中的细分行业,前10大包括白酒Ⅱ、电池、光伏设备、医疗服务、半导体、能源金属、军工电子Ⅱ、航空装备Ⅱ、旅游零售和特钢Ⅱ;主要低配大金融板块中的细分行业,前5包括国有大型银行Ⅱ、电力、保险Ⅱ、通信服务和证券Ⅱ。
从公募基金重仓股持股市值的变动情况来看,今年二季度末,贵州茅台王者归来,超越宁德时代,重新成为基金头号重仓股。
而主动偏股型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仍然以白酒和新能源为主,分别是贵州茅台(白酒)、宁德时代(新能源)、隆基股份(新能源)、五粮液(白酒)、泸州老窖(白酒)、山西汾酒(白酒)、药明康德(医药)、比亚迪(新能源)、华友钴业(新能源)、晶澳科技(新能源)。
截至二季度末,前20大重仓股中有8只新能源股、6只消费股,3只医药股、2只金融地产股和1只电子股。与此同时,2只金融股(招商银行、宁波银行)、2只电子股(紫光国微、圣邦股份)、1只计算机股(海康威视)和1只医药股(凯莱因)退出主动偏股型基金持仓的前20名。
4
基金二季报传递出哪些投资线索?
1)基金经理整体看好后市
从基金仓位来看,二季度股票型、混合型与FOF基金整体仍维持高位。整体来看,二季报中,基金经理对于市场态度较为乐观,看好未来消费、医药等需求持续恢复态势以及成长制造的发展空间。
不过,由于基金整体仓位已处于较高水平,也有机构认为短期或将面临调仓博弈。
但是,4月27日以来发行的85只主动偏股型基金中,截至6月末仍有42只基金单位净值变化较小,说明半数新发基金尚未满仓,后续仍有“弹药”投向市场。
2)交易“疫后复苏”开始成为共识
基金二季报中,大多数投资经理看好后市,判断大势走向以“市场复苏”和“稳增长预期兑现”为主线。而二季度基金的调仓动作主要沿着“高景气的新能源”和“疫后复苏”两个方向展开,白酒、风光储、新能源车均获增配。
其中,相当一部分增配板块与疫后复苏有关,包括:①受益于疫情后消费复苏(酒类、乘用车、食品、酒店餐饮);②受益于基建稳增长政策(建筑施工、普钢、特材);③受益于解封后物流畅通(航运港口、航空机场)。
由此可见,交易“疫后复苏”已经开始成为公募基金的共识。
3)继续重仓消费和新能源,但边际上偏消费
一方面,贵州茅台重回第一重仓股;另一方面,主动偏股型基金近六个季度以来首次增配消费板块,公募基金对消费的关注度明显提升。
截至二季度末,消费(医药、食饮、家电、汽车、商贸、纺服、社服和美容护理)整体配置比例为35.29%,较上季度的32.20%上升3个百分点。但从历史情况来看,当前对消费的配置比例仍处于近10年的38.6%分位数处,未来仍有一定提升的空间。
4)医药行业可能迎来战略性底部
医药超配比例创下近13年新低,已经具备了估值低、机构持仓低等大级别底部的必要条件。此外,从医药行业政策预期的角度来说,医疗服务、创新药产业链也先后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而且对于下半年可能的潜在风险(国内地产、美国经济、全球疫情),医药板块都有一定的免疫性,较为适应接下来的市场环境。
因此,天风证券认为,对于医药行业的悲观预期早已反映在了股价里,当下很有可能已经来到了战略性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