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十几年从业经历的张超,曾尝试做过一段时间的互联网留学合伙创业,也通过移动互联网成为一个有着众多粉丝追随的留学专家。随着对行业以及用户理解的不断深入,他创业时选择了做一个去中介化的产品—牛校网。在一次次试错之后,牛校网试图从一款工具产品入手,未来再慢慢实现向平台的转变。
去中介化的行业趋势
如果不是因为创立了牛校网,也许张超今天在留学行业会拥有另外一个身份—教育行业自媒体人。在留学行业摸爬滚打13年之后,张超创办了微信公众号“老查话留学”,并在短短一年之内吸引了近5万名高质量粉丝。在与粉丝的一次次互动中,张超开始对留学行业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或直接或间接原因,促使了后来牛校网的诞生。
在谈到为何创办牛校网时,张超坦言,这个行业已经将近20年没有出现过大的创新,创业者如果再去复制一条金吉列、启德的道路,意味着与金吉列、启德之间将会存在20年的差距,惟有抓住互联网浪潮来实现弯道超车。“十余年的行业经验使我越来越感觉到,去中介化将是留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比方说,一些中低端留学服务产品,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把它们进行标准化,从而免费,如果你还靠着传统的营销、服务、渠道,其实是没有未来的。”张超表示。
因此,牛校网从一开始就定位为一个第三方选校网站,而不是一个留学服务机构。张超认为,互联网对于留学行业的渗透和改造才刚刚开始,这使得一些新的互联网留学项目有很多机会。无论是基于零中介,还是O2O、电商等,都是一种尝试,而随着各种多元化探索的深入,互联网对留学行业的影响势必越来越明显。
从工具化转向平台路
在谈到牛校网当前在做的事情时,张超表示,牛校网只有两种功能,即选校和文书写作,而其中选校是大头。为了呼应“牛校”二字,牛校网上只有美、英、澳等6个国家共625所排名靠前的高校,而所有高校的信息搜集都是靠人工完成。也因为繁重而独家的工作量,筑成了牛校网在信息匹配资源方面的“护城河”。
“与其他选校平台最大的不同是,牛校网融入了人工和智能。比方说,传统选校只是根据你的个人信息做大致匹配,但牛校网却可以精确到所选院校的每一门课程,甚至精确到这所院校的录取差额人数,准确率达到90%。对于后期的非标准化环节,则完全依靠人工,目前我们在这一块的兼职队伍已经达到200余人。”张超表示,基于选校功能,又会衍生出许多相关功能,例如所选专业在当地的实时就业率。
“可以说,目前牛校网是留学行业中惟一一个做工具类的互联网产品。”对于牛校网的商业模式,张超预计是先通过刚需功能满足用户需求,从而产生用户沉淀,最后实现向平台属性的转化,“有了用户后,我们就可以引进院校资源,到时候,牛校网将变成一个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平台,学生和院校直接通过平台实现申请和录取,从而实现去中介化。而牛校网又可以通过收取佣金、推广费用等,来实现商业变现”。
创业路上的坑与教训
目前,距牛校网的正式推出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张超也正式完成了由职业经理人向创业者身份的转变。在回顾创业历程时,他坦承,走了不少弯路,学到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他表示,遇到的第一个大坑是不该把当初的技术服务外包,这使得后期网站在改造升级时,几乎把以前的代码、架构等全都推倒重来。第二个大坑是在产品还没有做到足够完美之前,最好不要急着见投资人,“投资人会给你贴上各种互联网思维的标签,比方说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少的用户、为什么不只做移动端等等,而忽略了教育在互联网行业中的特殊属性。创业者千万不要把生存希望寄托在投资人身上,当你足够优秀时,自然会有投资人找上门”。
“对于创业者而言,前期能够活下去是最重要的。而且,创业者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比方说,你原来在一个大机构的很高位置,做一些事情很容易,你就以为自己很有能力,其实,离开了这个平台和它所给的资源,你会发现你什么都不是。”另外,张超表示,在创业初期,选择合伙人也十分重要,一定要选择价值理念相同的人,而不要在团队构成上去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