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有趣的现实:在见面前,双方都释放了强硬的信号,美国先挑起,我们回应,但谁也没说会就因此不开了,双方都还坚持要见面。
2. 见面本身释放的一个信号是:中美斗得很厉害,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双方还没“破”。
3. 以后是“斗而破”还是“斗而不破”?可能要双方这次见过面后才能看出端倪。
有分析认为,现在中美确实处在一个“临界点”,要么继续向前走,要么是另一个方向——回到建交前的冷战状态,甚至更遭。所以这次会晤才这么受世界关注。
我相信,中美双方对“破”还是“不破”,都有一定心理准备,但毫无疑问,“谈破”对中美是双输。
4. 怎么看最近两天美国说的一些特别难听的狠话?和大家分享一位专家的看法:
有时外交上的确会采取这种策略,前面多放狠话,有利于谈判,也避免在国内的政治压力。
但这次美国的举动,到底仅仅是“策略”,还是真的居高临下、想逼迫中国完全让步?两种可能都存在,也可能同时存在。
中美大国关系就是这么复杂,外交谈判也就是这么令人难以琢磨。
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对特朗普时代的延续。除了常说的那些不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区别是,特朗普政府有些类似“原教旨主义的anti-communism”,而拜登回归到了“现实世界中的与中国对抗”
布林肯承认了杨洁篪对美国的种族主义和分裂的评价,布林肯:这种追求(批评)从定义上承认我们的缺陷。我们不是完美的,我们会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