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Le Miere更是指出,在中美关系好转之前,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以下是相关评论内容:
周四(3月18日),在阿拉斯加举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美会晤伴随着一场引人注目的外交争吵拉开了帷幕。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以长篇独白回应,谴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批评华盛顿的外交政策,并敦促美国“改变自己的形象”。
双方在镜头前的反反复复显然是为了让公众消费。美国和中国外交官都在向国内民众发出信号,表示他们不会在感兴趣的问题上让步。
这一事实表明,双方目前的妥协和合作的范围是非常小的。
这突显了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关键系统性问题:在两党政治和公众舆论的支持下,华盛顿已不再只是传播中国崛起威胁论,现在甚至对台湾、新疆和香港等中国的“核心利益”采取了一种更具敌意的立场。
与此同时,北京对其新获得的相对实力充满信心,对任何批评都不屑一顾。
双方都在避免表现出软弱的样子,也没有心情让步。
最初激烈争论的开场白并没有持续到会议结束,当时双方的宣读要慎重得多,谈到了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和继续对话的必要性。
但会晤期间出现的分歧是迄今为止最明显的迹象,表明中美关系已经从奥巴马时代双方采取的更为谨慎和慎重的态度中发生了根本改变。
其结果是两国关系总体上更加对立,双边关系目前几乎没有任何改善的空间。简而言之,中美关系在变得更好之前可能会变得更糟。
两国代表团之间的口水战是一个异常好战的开端。国内对拜登政府持批评态度的人士立即抓住这场争吵,认为这是政府软弱、不受竞争对手尊重的一个迹象。
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在接受美国媒体现场采访时表示:“这很尴尬,但更重要的是,这也很危险。当中国共产党察觉到(美国政府的)软弱时,它的表现就像昨天在安克雷奇的那个房间里那样。”
美国现在对中国的语言是清晰而直接的。可想而知,中国的反应是坚定的,有时是防御性的。这并不是说双方不寻求合作机会。
布林肯和沙利文在会谈后发表声明,强调伊朗、阿富汗和北韩等问题是双方有共同利益和应该合作的领域。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发布的会谈内容也着重强调了潜在的合作,指出双方应该“把合作蛋糕做大”。
但是在安克雷奇的言论指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公众没有兴趣这样的合作。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Chuck Schumer)在2月底表示,他希望议员们拿出一系列措施来对抗中国的崛起,反映出两党目前对北京的强硬态度。
在这种公众和政治观点的支持下,拜登政府并不急于放松关税或让步谈判指向中国。在这种更加狂热的气氛中,北京没有心情首先表现出软弱或让步。
Thomas Wright周日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撰文指出,阿拉斯加州的争吵是中美关系的必要修正,以促成坦诚对话。
他表示,由于谈判未能打乱其他谈判,因此双方正在进行有效沟通。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双方更有可能合作。
相反,随着更激进的立法即将出台,两国相互交织的经济进一步脱钩,且双方都没有首先妥协的动机,阿拉斯加事件之后的中美关系在短期内注定会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