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日,原油市场延续了近期的跌势,供应过剩的担忧情绪持续笼罩市场,同时多个因素也对原油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是当日原油市场的主要要闻:
国际油价显著下跌
10月2日,国际油价收跌约2%。WTI11月原油期货收跌2.10%,报60.48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收跌1.90%,报64.10美元/桶。油价的大幅下跌主要是由于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加剧,以及部分机构对油价预期的下调。
高盛下调油价预期影响市场情绪
原油唱多主力高盛发布报告将油价预期大幅下调,并承认犯下最长时间错误,指出俄罗斯以及伊朗等国家的供应超出预期,这对市场情绪产生了明显的利空影响。高盛的这一观点加剧了市场对原油供应过剩的担忧,促使投资者纷纷抛售原油期货,推动油价走低。
沙特供应政策引发市场误解
沙特对亚洲长约客户的供应情况引发了市场对其减产决心的怀疑。有消息称沙特对亚洲长约客户的所有提货量进行了满足,这使得市场认为沙特可能在减产方面有所松懈。但实际上,沙特对长约客户的供货流程是本月公布OSP后,客户决定提货量之后在下一个月发货,且沙特虽然对亚洲保供,但削减了对欧洲的供货量,这是其减产的主要方向,市场存在一定误读。
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生效
俄罗斯外交部10月2日发表声明称,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正式生效。这一事件可能会对原油市场的供应格局产生潜在影响,因为俄罗斯和伊朗都是重要的原油生产和出口国,两国加强合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油的供应和贸易流向。
中国原油进口量下降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的数据显示,9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已降至1083万桶/日,较8月的1165万桶/日下降7%,创下今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这一变化可能与6月以色列-伊朗冲突引发的油价短暂飙升有关,9月到港的原油多是当时油价高位时签订的合同货,高价自然抑制了进口需求。此外,中国原油需求可能已接近“峰值”,2025年中国电动车普及率预计将达到40%,叠加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有限,原油需求增长明显放缓。
欧佩克+增产计划效果存疑
今年以来,欧佩克+正逐步取消此前实施的日均220万桶的减产,到10月计划再新增13.7万桶/日的产量。但实际情况是,欧佩克+的实际增产始终没能达到计划目标,自今年4月启动减产放松以来,包括沙特、伊拉克在内的8个核心成员国,实际产量增量仅为目标的75%左右。市场对欧佩克+本周末的会议持谨慎态度,交易员更关注最终能落地多少实际供应。
总体来看,当前原油市场面临着供应过剩的压力,同时各种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油价走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正在密切关注欧佩克+会议的结果以及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以寻找原油市场的下一步方向。
(亚汇网编辑: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