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都来了 "," 大过年的 "," 孩子还小 ",其实后面还可以跟 " 图个新鲜 "。
当这句话出现的时候,它的潜在含义一般是 " 平常不会买,不必太计较性价比 ",在这种自我疏导下,我们会对特定产品的价格报以无限宽容。而商家也会抓住这样的心理,催生了许多在一两天内挣下一年收入的产业,比如主攻情人节和母亲节的鲜花;在中秋才会吃的月饼;平时约等于草,只有端午购买的艾草,以及其他各种我们会在首次见到时会不由购买的新鲜玩意——许多人在拼多多购买天目山竹笋的原因,是从小就疑惑:这东西为什么熊猫会吃得那么香?
利用 " 图个新鲜 " 的心理是众多产业的发源,但也是众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为 " 图个新鲜 " 的背后,既是消费者对一次性溢价的容忍,更是对再次购买的拒绝。这个问题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尤其严峻,因为其他产品营销手段丰富,而差异化更小的特色农产品,更依赖于消费者的好奇心。
而对于志在成为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平台,着力于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拼多多而言,如何将 " 图个新鲜 " 化为 " 始于好奇,忠于产品 ",是其继 " 百亿农研 " 推动科技普惠之后,一个同样重要的课题。
特色农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信息差。
从微观角度来看,如果农业生产者对市场供求状况都没有掌握,那么会陷入一个类似于 " 黑暗森林 " 的博弈困境:大家都知道按照计划生产,避免供过于求,特色产品的种植收益才能够稳定,但如果自己减少产量,别人增加产量,岂不吃亏?因此所有生产者都会倾向于尽量生产更多产品。这就导致了,原本有广阔发展空间、是中国农业产业升级发动机的特色产业,在市场上却普遍供大于求,利润与一般农作物也相差无几。
实际上,各国农业基本是在克服信息差问题之后,才逐步走向高端,只不过一般克服方法是减少生产者,让公司、大型合作社或综合农协实现垄断。这在仍然有 2 亿多农户的我国,很难行得通。日本倒是通过农协,实现了全体农民步调一致,供给全国 80% 的水果,95% 的米面,51% 的家禽,但这是建立在日本农产品价格畸高的前提下的——许多人听过那个日本自助餐猛嗑西瓜的笑话。显然,这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当前,拼多多提供的提升中国农产品生产计划性的方案,是在农产品 " 零佣金 " 以及重投农业策略下,一点一滴发展订单农业:把零散的消费需求归集起来后,对接给生产端,助力农民和涉农制造厂家进行更有计划的生产。为了更精准地对接这个 8.8 亿消费者组成的大市场的农产品需求,不少农产品商家甚至开始直接承包果园和农田。如此,拼多多将自身对农业的积极影响从销售端深入到了生产端。通过深入产业链前端,以订单作为撬动上游改造的基础,促进 " 产消直连 "。
发展订单农业,不仅是生产得 " 恰到好处 ",更重要的是,它构成了 " 精细农业 " 的基础。如果仍然以产量为核心,农户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难以提升。需求固定,收益取决于产品水平时,农产品才会真正有质量的精进。
而质量的稳定和精益求精,正是特色农产向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
从农产,到农业
一个铁一般的定律是,大部分初加工产品,利润永远是微薄的。
在最近爆火的新东方直播平台里,6 元 1 根的鲜玉米成为关注的焦点。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回应是 " 谷贱伤农 ":" 一个东西如果彻底没有利润,那么农村种地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所以价格不能太低。"
董宇辉说得当然有道理,只是 6 元一根鲜玉米的背后,农民依然赚不了太多钱,根据吉林省农业厅发布的《2022 年 5 月玉米市场形势分析》,5 月省内加工企业三等标准水玉米月均收购价约为 1.36 元 / 斤,平均到一根玉米上,只有几毛钱。
除了利润被消耗到各种环节的结构性问题之外,我们也必须看到,初加工产品因为可替代性太强,所以面临着强大的内部竞争。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这就使得无论终端价格如何提升,在田间地头开车收购农产品的商人,开价永远是几毛钱一斤。
因此,真正发展特色农业,并不是单纯的为农产品找销路,而是要让农产品和深加工产业结合,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以最近端午节会用到的艾草为例,一般艾草售价在 6 元每斤左右,如果有固定的商家收购,除去人工成本,每亩收益约为 4000 元。考虑市场零售价格能达到 12 元,有专业人士估计,如果平台消去中间商,那么收益能提升 1.5 倍,以一户两三亩地的平均水平来看,每家每年靠卖艾草,能收入两三万元。
显然,如果以艾草为主要产业,收益当然高过普通农产品,却难以致富。即使通过有平台提供订单,这个状况也不会有太大改善。但是为什么南阳,却可以通过发展艾草产业,带动百亿产值,带动 10 万多人增收致富呢?
原因很简单,南阳不只是生产艾草,而且发展了艾草的产业链。
南阳虽然一直是艾草的重要生产基地,但是产业经营模式主要是出售艾草和工厂代工,产业集中度不高,导致家家搞产业,但始终缺少头部品牌,而且利润相当微薄。
但是从 2020 年开始,南阳不少艾草生产者开始主攻拼多多平台,从代工厂转型创自主品牌。而拼多多同样启动了新国潮计划,通过指导开店、提升品质、加大产品开发方式,引导当地工厂企业发展自有品牌,除此之外,拼多多也在把外省的知名药企资源引入南阳,进行资源整合和嫁接。
通过平台、政府和企业三方合力,原本几块钱就能买到一把的艾草,已经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重要特色农产业。南阳生产的艾条、艾灸贴及面膜等产品,从端午前后的时令产品,变成养生市场的常规需求,借助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热销全国。
当前,不少艾蒿相关企业经营者正在和拼多多小二沟通,看是否能基于自身的品牌,加入百亿补贴,让好产品能被更多拼多多消费者接受,想在线上卖出更大的份额。而在此时,艾草产品甚至漂洋过海远销日韩,成了国际市场上的 " 香饽饽 "。
南阳艾蒿,正是将农业与产业相结合,打造新农业的典型。
给产业以动力
而不是给动力以产业
与每到收获季节,便在田间地头收购特色农产品的中间商相比,拼多多平台有什么根本性区别?
对于中间商而言,他们的工作仅仅是打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间隔,却很难有办法增加消费需求、及时回传消费动向。既然只有存量市场,增长空间自然来自于炒高价格和降低收购价。而每一次炒作和压价,都意味着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生产者的生产热情降低,损害着特色农产品的长期发展。
拼多多的助农模式和战略,相比起短期的交易额,更注重于产业的长期发展。" 零佣金 "、百亿补贴降低价格扩大消费市场是起步,然后在推动提升生产、物流、产品水平的基础上,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推动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打开更大的市场,最终将特色农产品发展为特色农产业,将农产地发展为农业带。
截至 2021 年 12 月 1 日,在拼多多平台单品销量超过 10 万单的农产品超过 6000 款,同比增长 43%;单品销量超过 100 万单的农 ( 副 ) 产品达到 50 余款。但是,这只是拼多多重农政策带来影响的一部分。
经济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以农业推动产业,最终也是推动更多更多年轻优秀人才返回到有 " 空心化 "" 老龄化 " 趋势的乡村。据《2021 新新农人成长报告》统计,从 2019 年到 2021 年,拼多多平台 "95 后 " 的 " 新新农人 " 从 2.97 万增加到 12.6 万人,翻了 4 倍多。而人的回流,又会带来更多产业的发展,最终助力农村的振兴。
推动特色农产品的电商销售,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一环,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农村振兴的一环。重农在成为拼多多底色的同时,也在成为电商发展的新方向。如果说,拼多多的发展得益于 " 下沉市场 ",如今拼多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从五环外走向五环内,更是在给下沉市场带来新的改变。
正如许多人的目标曾经是离开农村。如今,他们却更想带着一身本事回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