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英特尔(INTC.US)代工战略提速:18A量产倒计时

文 / 小亚 2025-05-04 12:00:57 来源:亚汇网

在 2025 年英特尔(INTC.US)代工大会(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上,英特尔公布了其“四年五个制程节点”计划的最新进展,这标志着英特尔代工战略进入关键实施阶段。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立武(Lip-Bu Tan)在开幕演讲中分享了英特尔代工的进展和未来发展重点,强调英特尔正在推动其代工战略进入下一阶段。

英特尔代工服务也包括成熟节点,目前已在晶圆厂中完成其首个16nm生产流片,并且英特尔还在与联华电子合作开发的12nm节点吸引客户。

英特尔代工服务最主要的还是实施先进制程攻坚:目前,Intel 18A制程节点已进入风险试产阶段,缺陷密度持续优化;英特尔计划于2025年底实现大规模量产。

这个节点采用Power Via背面供电技术,晶体管密度较上一代提升20%,性能提升10%-15%,主要面向AI芯片、高性能计算(HPC)和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等高端市场。

作为英特尔代工战略的核心产品,Intel 18A的量产将直接对标台积电的2nm(N2)和三星的SF2节点。

台积电N2制程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进入量产,而三星SF2节点计划于2025年推出。

英特尔凭借18A节点的技术优势,已吸引英伟达、博通、智原科技等头部客户开展流片测试,其中英伟达计划基于18A制程开发下一代AI加速卡。

在下一代制程布局上,英特尔宣布Intel 14A(1.4nm)已启动客户合作,发送了早期PDK(制程工艺设计工具包),这个工具套件包含一套数据、文档和设计规则,可用于设计和验证处理器设计。

据英特尔披露,预计14A制程将于2027年量产,比台积电A14制程(预计2028年量产)早一年推向市场。

Intel 14A是继18A之后的下一代产品,若一切顺利,14A将成为业界首个采用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技术的节点。

14A制程工艺将采用Power Direct直接触点供电技术,结合第二代Ribbon FET晶体管架构,可实现每瓦性能提升15%-20%。

此外,Intel 14A还将引入新的Turbo Cell技术,允许设计人员在芯片模块内动态优化性能与功耗平衡,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芯片速度,“包括CPU最大频率和GPU关键路径”,以强化英特尔在AI和HPC领域的竞争力。

英特尔在一份声明中称,“Turbo Cells针对目标应用实现功耗、性能和面积之间的平衡。”英特尔强调,其已有第二台High NA EUV设备在Intel 14A投入运行。这台设备比第一台设备启动速度快得多。

面对台积电SoIC和三星X-Cube的竞争,英特尔通过Foveros Direct 3D堆叠和EMIB 2.5D桥接技术构建系统级集成能力。

在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上,英特尔展示了基于EMIB-T技术的超大规模Chiplet方案,可集成4个计算Die和12个HBM5内存,支持120mm×120mm封装尺寸,满足AI芯片对高带宽内存的需求。

此外,Foveros-R和Foveros-B技术将于2027年量产,进一步提升封装灵活性和能效比。

在供应链协同方面,英特尔与Amkor Technology达成合作,将Amkor的封装产能纳入代工生态,为客户提供更多封装技术选择。

这种“制程+封装”的协同模式,形成了英特尔为客户提供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比如为英伟达定制的AI芯片可通过Foveros Direct实现3D堆叠,提升计算密度30%+。

通过全球多元化制造网络,是英特尔应对供应链风险的策略;英特尔俄勒冈州晶圆厂已启动Intel 18A量产,亚利桑那州Fab 52工厂完成流片,计划于2025年底进入量产爬坡阶段。

英特尔与联电(UMC)合作开发的12nm节点预计2026年完成验证,2027年量产,主要服务于物联网和汽车电子市场。

在资本投入方面,英特尔过去四年累计投入900亿美元,其中370亿美元用于晶圆厂设备,亚利桑那州和以色列晶圆厂的EUV产能分别增长100%和50%。

这种激进的产能扩张策略,使其车规级存储封装产能在2025年提升50%,月产能突破1500万颗。

英特尔代工加速联盟(Intel Foundry Accelerator Alliance)新增了芯粒联盟和价值链联盟两大项目。

其中,芯粒联盟聚焦于定义可互用、安全的芯粒标准,支持客户基于Chiplet技术开发异构集成产品,比如将基于Intel 18A的计算Die与HBM高带宽内存,通过UCIe接口互联。

价值链联盟则整合IP、EDA和设计服务资源,为客户提供从工艺设计到量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Synopsys、Cadence等合作伙伴已为Intel 18A提供EDA工具和参考流程。

在客户拓展方面,英特尔与联发科合作的16nm产品已进入晶圆厂生产,与微软、高通等企业在AI芯片和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这种生态协同模式,使英特尔在2024年车规级存储收入占比提升至12%,并计划2025年进一步突破至15%。

当前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呈“台积电主导、三星追赶、英特尔突围”格局。

据TrendForce调研数据,台积电以67%的份额稳居第一,三星以10%位居第二,而英特尔仅占1%。在AI芯片代工领域,台积电占据68%的份额,英特尔仅占5%。

为打破这一格局,英特尔采取“技术差异化+生态捆绑”策略。

在制程层面,Intel 18A通过PowerVia技术降低电阻损耗,较台积电N2节点功耗优化10%;封装环节,Foveros Direct的3D堆叠技术可实现更高的集成密度,比如将CPU、GPU和HBM内存集成于单一封装体内,较传统2D设计面积缩小40%。

目前,英特尔代工战略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首先是技术验证风险,Intel 18A的良率提升和客户认证进度可能不及预期;台积电N2节点良率已达80%,而英特尔18A目前仍处于风险试产阶段。

其次,生态壁垒,台积电通过“CoWoS+封装+ 3nm制程”组合,锁定英伟达、AMD等大客户,英特尔需在AI芯片领域突破客户信任壁垒。

最后还是财务压力,英特尔代工业务2024年亏损134亿美元,若18A量产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现金流进一步恶化。

英特尔在2025年代工大会上展现的技术突破与生态布局,标志着其正以“制程+封装+制造+生态”四维战略重构行业格局。

尽管面临台积电的垄断压力和内部财务挑战,但英特尔通过18A量产、14A技术储备和全球产能扩张,在AI芯片和车规级存储领域,逐步建立差异化优势。

若能在客户认证和良率提升上持续突破,英特尔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第二大代工厂”的目标,为半导体行业带来新的竞争变量。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见闻,亚汇网编辑:陈宇锋。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