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暴跌到反弹:这次是散户救了美股?
文 / 克拉克
2025-05-12 08:57:44
来源:亚汇网
就在一个月前,特朗普引爆“解放日”关税冲击,标普500指数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暴跌12%。然而到了5月初,市场却迅速收复失地,回到原点,反弹速度之快,令人错愕。除了特朗普暂停部分关税起到了缓和作用,散户投资者的逆势操作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解放日次日美股大跌5%,很多人以为散户会慌不择路地撤资。但结果恰恰相反:当日散户资金净流入高达50亿美元。此后几日,面对进一步下跌,他们不仅没有退场,反而持续加码,从亚马逊、英伟达到全市场ETF,全线扫货。
从“韭菜”到“稳定力量”
在过去几十年,散户往往被视为追涨杀跌的“反面教材”,容易从过往走势推演未来,被机构“割韭菜”。但如今,许多散户却选择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刻逢低买入。
在Reddit等投资论坛,每天都有人高喊“Buy the dip(逢低买入)”。当部分机构因风控被迫平仓时,散户反而成为提供流动性的稳定力量。这背后,是市场结构正在被重新定义。
当然,散户作为“动量型投资者”的刻板印象也并非空穴来风。哈佛大学的研究曾指出,投资者在股价下跌时并不会如理论预期地期待更高回报,反而更悲观。至今,共同基金资金流向仍紧随市场情绪,资金持续涌入表现最佳的基金经理账户。“昨日上涨,明日还涨”的信念仍然牢固——比特币、GameStop、以及Cathie Wood旗下重仓科技股的ARK基金就是明证。
为何散户敢逆势加码
除了情绪变化,还有更深层的行为机制在推动这种逆势加仓:
再平衡策略:例如,如果某位投资者设定60%股票、40%债券的资产配置,当股票下跌20%、债券小幅上涨后,为恢复原有比例,必须买入更多下跌的股票。
心理偏差:如“处置效应”,让人更愿意卖出盈利头寸、死扛亏损仓位。表面上看,这种不愿止损的行为,也像是在逆势买入。
但这两点并不能完全解释此次反弹。一方面,“处置效应”关注的是不卖出,而不是积极抄底;另一方面,再平衡操作通常是季度或年度级别,而非对几日暴跌的即时反应。
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这是一种信仰式交易。
“一定会反弹”的群体心理
不少散户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市场信仰——跌了总会涨回来。正是这种信念,使他们在恐慌时坚定买入,成为市场的稳定锚。
理论上,当恐慌导致价格非理性下跌,手握现金的人进场买入,可获得额外的流动性溢价。而这部分散户,正在无意识地扮演这一角色。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与传统金融数据之间存在时间维度差异。散户逢低买入的反应通常针对几天或几周的调整,而传统金融研究所观察的基金申赎数据,往往反映的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对历史表现的反应。这导致散户行为被严重低估。
Robinhood一代的崛起
新兴平台的兴起,也在改变散户的画像。以Robinhood为例,其用户平均比Vanguard年轻15岁,平台资产从2019年的140亿美元暴涨至如今的1800亿美元。意味着大量更年轻、风险偏好更高、交易节奏更快的用户,正在参与塑造市场波动。
他们敢于在下跌时买入,部分是因为过去几年美股“逢跌必涨”的教育;部分也是因为社交媒体营造出的“投资是信仰,不是策略”的氛围。
高净值人群也在护盘
除了新一代散户,市场中还有另一类力量也在下跌中逆势出手——超高净值人群。尽管这类人群总数仍然不多,但他们在“家庭资金流”中占比越来越大,而且在市场下跌时愿意提供流动性。
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资产低于3000万美元的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往往撤资,而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的投资者则往往选择入场。
稳定器,还是泡沫推手
讽刺的是,看似狂热的散户和App交易、以及越来越集中的财富结构,合力竟可能为市场带来更多短期稳定性。正是散户在4月的大量买入,让股市止跌企稳;但这种信仰式的逢低买入也可能推高长期估值风险,积累新的泡沫。
至少目前,他们既是稳定器,也是乐观主义者。只是,下一次恐慌来临时,这种信仰是否还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