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私募基金相关消息:老牌百亿级私募的这一秘诀,首次曝光

文 / 若雨 2023-01-18 21:52:21 来源:亚汇网

   2022年A股市场跌宕起伏,一批明星私募年度净值跌幅超过20%,部分风控能力较弱私募的净值跌幅更是超过30%。

   不过,在市场考验之下,少数私募基金凭借良好的回撤控制能力再次证明了自身实力,重阳投资便是其中之一。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重阳投资旗下产品跌幅百分比控制在个位数。

   事实上,不仅是2022年,重阳投资自成立以来便以业绩稳健而被市场熟知和认可。

   1月17日,重阳投资在线上举行了两场新年策略会的第二场,主题是“重阳‘S4’看市:回顾、模式与展望”。在此次策略会上,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联席首席投资官陈心,以及三位基金经理代表吴伟荣、王世杰和谭伟,对2022年的投资得失、公司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以及后续各行业的投资价值进行了详细阐释,首次揭秘重阳投资作为一家老牌百亿级私募长期稳健的“秘诀”。

   2022年投资有得有失

   提问:重阳投资在2022年取得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业绩表现,请复盘下这一年的投资?

   王世杰:2022年2月中旬和3月底,出于对宏观环境的判断,公司选择了减仓并加大低估值板块的配置。5月市场信心有所提振,组合选择加仓,因此整体来看,公司上半年的回撤控制较好。

   去年三季度,由于市场整体的起伏,组合净值承受了一定压力,但在10月市场最悲观的阶段,基于市场整体估值的性价比以及宏观环境变化,公司投决会做出了将仓位提升至最高区间的决议,因此组合净值在最后两个月快速回升。

   提问:2022年是股票市场投资非常困难的一年,从个人操作来说,几位基金经理有何得失?

   王世杰:很多投资圈的前辈都说去年是他们从业来挑战最大的年份,我也有同感。从全年的投资来看,去年有得有失,我对于投资有两方面更深的感触。

   一是进一步领会到宏观研究的重要性。在时代的大浪潮前,再优秀的公司和个人都是小浪花,因此去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我减仓不够坚决,是需要反思和改正的。

   二是强化“股价终将反映基本面”的信念。2021年我曾重仓某传统能源公司,但股价一直没能反映基本面,直到乌克兰危机催化后,才得以反映,但由于信念不够坚定,我在股价飙升前降低了该股票的仓位,非常遗憾。

   吴伟荣:我的风格比较偏好成长,同时很少做仓位择时,这种投资特点在过去一年里面临很大考验。不过经过2022年的市场洗礼,我对投资和资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果是个人投资,那么只需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可。但做资产管理则需要考虑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规避资产管理机构致命的风险,如短期大幅回撤、长期业绩落后等。

   与此同时,在投资体系上我有坚持也有修正。过去我坚持纯粹的自下而上选股,但经过去年的市场环境,我会逐步弥补自上而下研究的短板,让自己有更大的视野和格局。

   谭伟:回顾2022年的投资,收获在于我更加敬畏市场。市场长期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但短期常常会被情绪主导。做资产管理必须在深入研究基本面的同时,顾及短期的市场波动,避免净值波动过大造成的长期挑战。

   陈心:整体来看,2022年是股市比较动荡的一年,如果要谈投资层面最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做到坚守和思辨的平衡。2022年初,我们看好市场整体的结构性机会,从而保持了中高仓位。但在突发因素冲击下,市场环境大变,我们果断降仓,因势利导,及时应变。而当市场充分调整之后,一些企业投资价值凸显,公司便提升仓位指引,体现了价值坚守基础上的灵活应对。未来市场环境依然复杂,我们需要更好地做到“坚守和思辨的平衡”,从而做好资产管理。

   多基金经理共管制

   是长跑的重要抓手

   提问:除了刚刚过去的2022年,重阳投资成立以来便以稳健受到市场认可,长跑的“秘诀”是什么?

   王庆:长期稳健的业绩与公司发展,和公司独特的“重阳S4”模式密不可分。“重阳S4”是重阳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同一只基金这一模式的简称。具体来讲,在多位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下,同一只基金通过分仓的方式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参与管理,每位基金经理在自己的分仓范围内进行相对独立操作,这只基金最终的整体表现是每位基金经理各自贡献的加总。

   提问:为什么会选择用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呢?

   王庆:在中国,新成立的或者是运作时间比较短的私募基金(对冲基金),绝大多数采用单一基金经理或CIO为主的所谓“one-man shop”架构,也就是其投研团队围绕着一位核心人物工作,投资决策主要由这一个人作出,其他人为其提供研究支持。在创立初期,公司可以靠核心人物的个人投资能力和市场影响力支撑,但是从发展的结果看,如果私募资管公司想在行业里做得长、做得强、做得大,那就要突破对单个人的依赖,找到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迭代的发展模式。目前大多数全球资管巨头如桥水(Bridgewater)、千禧年(Millennium)、城堡(Citadel)等,均采取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基于最佳国际实践的案例分析,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很显然已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发展模式。

   多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模式大大拓展了超额收益的潜在来源,同时又不影响各基金经理的研究质量,从而在确保实现符合预期的投资收益的同时,很好地避免了投资组合风险的过分集中,为投资人带来良好的绝对收益体验。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重阳投资希望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规律,较早地进行系统人才梯队培养,团队能力建设等工作,从而具备了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的条件。

   当然,相对于单一基金经理制,多基金经理共管制度对管理人的要求更高,需要多方面的支撑。我们研究下来,总结一个成功的共管模式需要至少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要素:一流的人才(swordsman),有效的协作(synergy),完善的系统(system),和优秀的业绩(superiority)。这四个要素的英文首字母都有一个S,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重阳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命名为“重阳S4”。

   提问:能否从以上四个维度具体谈一谈重阳共管模式的特点?

   王庆:首先在一流人才方面,重阳投资进入共管的基金经理均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业背景十分亮丽,他们各有所长,同时又非常专注和努力,是重阳严格培养机制下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其次,在协作方面,重阳投资培养的基金经理很强调学习借鉴的重要性,几位进入共管的基金经理已经在一起共事十多年,彼此了解对方能力圈的深度和边界,拥有同样的投资理念,甚至使用同样的语言体系,沟通成本非常低。

   最后,良好的协作离不开制度保障,因此,重阳投资在人才培养体系、投研体系、中后台系统以及共同的投资理念培养上“下了功夫”。比如,重阳早在2006就开始校园招聘,目前形成了一整套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和有深度的人才梯队。而且重阳的共管制度是在投资决策委员会指导下的基金经理负责制,在系统性机会或风险比较突出的时候,投决会会通过整体仓位调节来加强自上而下的指引,而在没有明显的系统性机会或风险时,投决会会把仓位区间定得较宽,从而给每位共管基金经理留出更大的自下而上的操作空间。

   成长与价值均有机会

   提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各位基金经理的投资特点?

   谭伟:我有两个特点,一是逆向投资,即不太喜欢聚光灯下的股票,更愿意挖掘市场覆盖度不足的优质标的,获取明显的阿尔法;二是不喜欢强贝塔类的投资,喜欢寻找能够提供超额收益的公司,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市场。

   吴伟荣: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跨行业选股选手,希望去选择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最理想的投资是逆向布局优秀的成长股。多数情况下,如果没有明显系统性风险,我通常不做仓位择时,而是希望通过选股和组合的方式去平衡长期收益和短期回撤。

   王世杰:我认为人的认知有限,凡事都要留有安全边际,体现在投资上主要是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持仓分散,毕竟一个人对于任何一个标的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二是选股时更看重商业模式,因为只有真正优秀的公司才能抵御逆风,经过层层风险因素的过滤长久赚钱;三是逆向投资,以合理甚至低估价格买到优质资产,留下安全边际,或者左侧介入,耐心等待周期转换。

   提问:请谈谈你们各自的能力圈是什么?

   谭伟:我做研究员以及参与共管之前,能力圈主要是在自己覆盖的行业,即银行、地产。参与共管后,基于组合管理的需要,我的能力圈从银行地产慢慢向外延伸,主要是与原有行业相关性大的一些低估值蓝筹板块,或经营稳定的行业,如消费等。

   王世杰:我学的是材料专业,进入金融行业后研究的是周期类行业,因此对这类行业的兴衰变化感受比其他同事更多一些。长期观察周期行业也影响了我看其他行业的方式,以至于坚信万物皆周期。

   吴伟荣:我本科专业是通信,毕业后在电子行业工作了4年,做过研究和市场工作。硕士毕业后进入重阳主要研究消费,因此在消费和电子行业有一定积累。

   提问:请各位结合自己的能力圈谈谈后续看好的行业机会?

   吴伟荣:我看好三类标的,一是未被充分关注的优秀成长股。这些股票往往带有“专精特新”“国产替代”等特点,广泛分布在各个行业。这类公司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政策导向,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市场的主线;二是估值处于低位的核心资产;三是困境反转机会。过去两年多受宏观干扰,很多行业、公司受到了极大打击,后续会逐步恢复到常态。如果能把握住反转的窗口,有望获得不错收益。

   王世杰:我也看好回撤较大的核心蓝筹股,其中包括互联网平台公司,后续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与此同时,近期旅游餐饮等疫后复苏行业很快实现了估值修复,但医药中很多细分行业还未充分体现,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医疗需求将显著提升。

   谭伟:看好自主可控方向的科技企业投资机会,其中短期业绩和估值处于底部,疫情期间供给端出现了大幅收缩的科技企业更值得关注。

   陈心:后续看好三大投资方向,一是具有中长期潜力、同时受益于后疫情阶段市场需求补偿性回升的硬科技、高端制造业龙头;二是行业中长期格局改善,并受益于稳增长政策发力和调控优化的公司;三是受益于后疫情阶段消费需求集中释放,且未被充分定价的公司。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