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三女生小张凭借论文等成绩,通过了今年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初审,但近日有网友发现,论文第二作者疑是张同学母亲。昨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教授证实,张同学确实是其女儿,相关论文是女儿自己写的,她参与修改,“我们是经得起检验的。”
网友发现,这篇题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的艰深论文,第一作者是湖北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张同学,而论文第二作者则是中南财经政法一名吴姓教授、博士生导师,两人疑似母女关系。中南财大相关学院官网显示,吴教授曾围绕高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还主持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网友还发现,张同学已获得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考核资格,也就是说,通过了两校的初审。而两校自主招生简章中都有要求考生高中阶段要在省级以上报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作品的类似要求。
97年高中女生张吴某发表论文《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第二作者吴宁被质疑是女生的母亲。接受采访时吴宁回应,与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张某确系母女关系。她强调,女儿在书香世家成长,从小读四书五经,有能力撰写学术文章。她表示即便孩子满足了两校自主招生的优先条件,一样要参加后续考核,最后还是要靠成绩说话。之所以网上出现上述言论,是某些学者因嫉妒而打击报复。
吴宁表示,国家正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高考制度也越来越透明。她之所以被“打击报复”,是制造阴谋的学者心胸狭隘,见不得别人优秀,“(这种)行为很不干净,好比庄子所言‘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中的‘窃国者’。【详细】
湖北高三女生小张凭借论文等成绩,通过了今年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初审,但近日有网友发现,论文第二作者疑是张同学母亲。这篇论文的走红引发热议。记者注意到,这是一篇学术性较强的论文,一些网友不解,张某如何能在高三繁重的课业之余,依然“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长达12页的教育部资助项目论文。网友质疑18岁高中生能发表如此重量级的论文吗?
还有人提出,吴宁一直在研究高兹,怎么突然从第一作者变成第二作者,研究主力从博导变成高中生?记者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发现,过去10年,吴宁参与发表了至少21篇题目包含哲学家“安德烈·高兹”的学术论文,其中独立发表5篇,以第一作者合作发表5篇。
《鄱阳湖学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一般在审稿时主要查看的是来稿质量和是否有抄袭,并不特别关注作者之间的亲缘关系。 【详细】
湖北高三女生小张凭借论文等成绩,通过了今年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初审,但近日有网友发现,论文第二作者疑是张同学母亲。网友不解张某如何能在高三繁重的课业之余,依然“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长达12页的教育部资助项目论文,并由此质疑自主招生腐败问题。
不能否认这名中学生具有发表论文的学术能力,但是论文课题相关项目负责人均为其母,难免会惹人怀疑。这样的呈现形式,引起人们的质疑,以及对学术伦理的讨论,也是很正常的。网友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对于以母女联名方式发表论文获得高校自主招生入围资格,公众是有权提出质疑的。在我国现实的学术环境中,弄虚作假以获得招生利益并不鲜见,父母为子女操作高考加分、自主招生制造的加分腐败和自主招生腐败已令人深恶痛绝。
以她是中学生,就断定她写不出这样的学术论文,也有些武断。但是有关这篇论文所讨论的课题,参与的相关研究项目负责人均为其母亲,这难免不会惹人怀疑。也就是说,不能否认这名学生具有此等学术能力的可能,但是这样的呈现形式,引起人们的质疑,以及对学术伦理的讨论,也很正常。其母亲以这是别人打击报复来回应质疑,是不妥当的。
因而,要回应质疑,需要高校在自主招生笔试、面试中对该名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根据这名学生提交的论文组织答辩,如果她能在答辩中体现出相应的学术能力,那么,可以认定论文不是挂名,反之,她将无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教育部门要追究其造假的责任,而其母所在学校还应追究其母的学术不端行为。
这其实也应是每所自主招生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考核学生真实学术能力的最根本的做法。今年高校自主招生调整到高考后,有的大学提出,入围自主招生的条件之一是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品。针对这一条件,有家长就开始为子女运作,花钱买论文版面。对此,有舆论呼吁高校取消这一入围条件,这显然是应对可能的造假的消极做法,学校自主招收在中学中开展研究的学生,是关注学生的特长,也希望引导学生不只顾着读书。【详细】
“其实不用纠结于是怎么过第一道关的,因为后面还有好几道‘关卡’能验出真伪”。昨日,几位曾担任部属高校招生负责人的人士介绍,论文造假是自主招生材料造假中最隐蔽的一种,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让“李鬼”现形。
【申请材料是否造假由专家甄别】 曾担任武汉某部属高校招生负责人的张龙(化名)告诉记者,他担任招办负责人期间,该校每年自主招生提交申请材料的考生超过1万名,最后有半数因为各种原因被剔除掉,剩下的半数获得笔试和面试资格。被剔除掉的考生中,有1/4是因为材料疑似造假。他介绍,比较多的情况是证书造假。有考生申报过自己有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经历,并寄来所谓获奖证书。最后,招生组在网上查询获奖名单却查不到。
【面试中专门提与论文相关问题】曾担任武汉另一所部属高校招生负责人的刘元(化名)介绍说,一般对证书的真假好鉴别,只要找一些同类证书比较或者查询获奖名单即可。同时,通过初审获得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考生,来校报到、准备考试前,还必须提供原件。以往,的确存在人来了但因为原件不齐全而被拒绝参加考试的情况。一般有论文的高中生比较少,而且仅仅是报名的资格之一,在最后确定资格中不占多少分量,所以一般学校剔除掉的不多。有的学校在报名资料核实或面试中会有意识地提与论文相关的问题,从而判断考生的论文是否造假。
【录取前招办会请专家与考生面谈】另一位曾担任武汉某部属高校招生负责人的肖鹏(化名)介绍,首先,考生申报的“问题”材料可能不成为其入围的决定性因素,但一旦与入围或录取直接相关,招办会请专家审查或与考生面谈,由专家来判断材料是否真实并决定是否入围或录取。【详细】